时间: 2025-05-01 01:2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1:21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作者:陈与义
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开阔的境界,夕阳西下,周围显得格外清寂。池边传来竹子的声音,虽然想要停止,却又显得萧瑟。老者正在轻声吟唱,万物似乎都因他的吟唱而产生了变化。树林里的景色也显得不同,明月从东山升起。门前传来剥啄声,已然远去,无需再去邀请。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少云,宋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诗创作于兖州的绝尘亭,可能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触,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及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深邃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以广阔的视野引入,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氛围,给人一种遥远而空灵的感觉。竹声的轻响与晚霞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优雅的意境。接下来的“丈人方微吟”,则把目光转向了吟唱的老者,似乎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老者的吟唱声仿佛是对自然的回应,使周遭的万物都为之动摇。
诗中“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描绘了月光洒落在树林间的奇特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神秘。最后两句“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则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当下的珍视。这种情感的交错,使整首诗在宁静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借此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丈人”指的是谁?
A. 老者
B. 孩子
C. 士人
诗中“月出东山椒”表达了什么意象?
A. 时间的流逝
B. 人的孤独
C. 自然的美
“已逝不须邀”中的“已逝”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时光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在的生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