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至通州 其二

《至通州 其二》

时间: 2025-05-07 19:46:26

诗句

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

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

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6:26

原文展示:

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
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
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

白话文翻译:

在这遥远的边境,来往的人少之又少,
重重的关隘,出入都显得非常严峻。
官府的租税包括了豆和谷物,
人们的生计全靠捕捞鱼和盐。
海上的气息早晨在市场上弥漫,
潮水的声响夜晚悄然传入窗帘。
狼山在何处呢?只见那空中的青翠,
远远地浮现出山尖的轮廓。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域:遥远的边境地区。
  • 经游少:来往游历的人很少。
  • 重关:指关口,出入的关隘。
  • 官租:官府征收的租税。
  • 菽粟:指豆类和谷物。
  • 民业:人民的生计或产业。
  • 鱼盐:指捕捞的鱼和海盐。
  • 海气:海洋的气息,指市场上海产品的气味。
  • 潮声:海潮的声音。
  • 狼山:指某个具体的山名。

典故解析:

  • 狼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狼山多用作景物的象征,常与孤独、远离人世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鉴,明代诗人,生活在明朝中期,曾任职于地方官,热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蕴含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至通州时,表达了他对边境地区人文风情的观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叹。在当时,通州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

诗歌鉴赏:

《至通州 其二》通过描绘通州的边境风貌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深刻印象。诗的开头通过“绝域经游少,重关启闭严”两句,描绘了边境地区的封闭和荒凉,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冷清的氛围。接着,“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两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计状况,暗示着经济的单一化和依赖自然资源的脆弱性。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尤其是“海气朝成市,潮声夜入帘”两句,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洋与市场的关系,展现了经济活动的繁忙与活跃。最后一句“狼山渺何许,空翠远浮尖”则以山水的描写结束,留下了一种悠远的意境,仿佛在感叹在这个繁忙的地方,仍然有一片宁静的天地。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象丰富,既有对生活的现实观察,也有对自然美的深切领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域经游少:边远地区来往的游人非常稀少,显示出此地的偏僻。
  2. 重关启闭严:关口出入受到严格限制,强调了地理的封闭性。
  3. 官租兼菽粟:官府征收的租税包括豆类和谷物,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状况。
  4. 民业尽鱼盐:人民的生计全靠捕捞鱼和盐,说明了生活依赖海洋资源。
  5. 海气朝成市:早晨海上气息在市场上弥漫,描绘市场的繁荣景象。
  6. 潮声夜入帘:夜晚潮水的声音传入窗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7. 狼山渺何许:远处的狼山在何方,表达了对自然的迷茫与向往。
  8. 空翠远浮尖:远处青翠的山尖映入眼帘,展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官租兼菽粟,民业尽鱼盐”。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进行比喻,增强意境。
  • 拟人:通过“潮声夜入帘”,赋予潮水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边境地区人文和自然的深刻观察,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域:象征遥远和孤独。
  • 重关:象征封闭和限制。
  • 海气:象征繁荣与生机。
  • 潮声:象征自然的韵律与生活的宁静。
  • 狼山:象征远方的理想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关”指的是什么?

    • A. 交通繁忙的城市
    • B. 出入受限制的关口
    • C. 海洋
  2. 诗中“官租兼菽粟”意指什么?

    • A. 官府征收的租税包括豆类和谷物
    • B. 人们的生计
    • C. 自然资源
  3. “潮声夜入帘”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宁静的夜晚
    • C. 海洋的波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史鉴的《至通州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边境的生计与人文,后者则体现出对山水的宁静与安逸的追求。两者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中国古代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青玉案 青玉案 闺怨 青玉案 庚辰寒食,次贺东山韵 青玉案 其一 春夜张灯饮碧桃花下 青玉案 青玉案 自遣 青玉案·无肠可断听花雨 青玉案·柳阴花底春将半 青玉案 饯李州判为鄞县监病假摄政归 青玉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谁边 羊字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争强好胜 弋字旁的字 蜗角斗争 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有声有色 用字旁的字 业结尾的成语 禁更 使贪使愚 慕古薄今 祖国 僧陀 包含限的词语有哪些 往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