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中秋月二首·其二

《中秋月二首·其二》

时间: 2025-04-26 23:01:35

诗句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01:35

原文展示: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亮高挂在寒冷的天空中,大家都说世界各地的月亮是一样的。谁知道在千里之外,是否也会有雨和风呢?

注释:

  • 圆魄:指圆满的月亮,传统上象征团圆和美好。
  • 寒空:寒冷的天空,强调了中秋时节的清冷。
  • 四海同:意指无论身在何处,月亮都是一样的,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共同期盼。
  • 千里外:指远离的地方,暗示着距离带来的思念。
  • 雨兼风:形容天气恶劣,可能影响月亮的观赏。

典故解析:

“圆魄”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月亮,尤其是在中秋节时,象征着团圆和思念。唐代诗人李峤在此诗中通过描绘月亮,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观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峤(约701年-765年),字太白,号青山,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作品多描绘山水、月亮等自然景象,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节,正值团圆之时,诗人寄情于明月,表达了对亲朋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抓住了中秋的主题,即对月亮的赞美与对亲人的思念。开篇“圆魄上寒空”,即以清晰的意象引人入胜,描绘出高悬的明月与寒冷的夜空,令人感受到月色的皎洁与清冷。接着“皆言四海同”,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强调了月亮在不同地方的统一性,反映出一种人类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通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则引入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暗示在美好的月光下,或许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正经历着不一样的天气与心情。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思念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圆魄上寒空”:月亮高悬,清晰可见,营造出明亮的夜空景象。
    • “皆言四海同”: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普遍认同与共鸣。
    • “安知千里外”:引入远方的思考,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关心。
    • “不有雨兼风”:暗示远方亲人可能面临的不同环境,增添了思念的情感层次。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圆魄”与“寒空”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明月、寒空、雨、风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 主题思想:诗的核心思想是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中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 圆魄:象征团圆和美好,代表着佳节的主题。
  • 寒空:突显季节的变化,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雨兼风:象征着不可预知的自然变化,隐含对远方亲人的关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圆魄”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2. 诗中提到的“千里外”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想念
      • B. 旅行
      • C. 友谊
    3. 诗人是哪个朝代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比较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但李峤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而苏轼则通过豪放的笔调,更加直接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情感的旷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峤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归老 村居即事三首 其一 狂吟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 枕上作 出游暮归戏作 初冬绝句 水乡泛舟 村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入字旁的字 权尊势重 肉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烹斡 直捷了当 喷云吐雾 包含赈的词语有哪些 按脉 敲牛宰马 生字旁的字 春去秋来 教育哲学 纸糊老虎 四点底的字 大放厥词 士字旁的字 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