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2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21:34
不睡
齐己 〔唐代〕
永夜不欲睡,虚堂闭复开。
却离灯影去,待得月光来。
落叶逢巢住,飞萤值我回。
天明拂经案,一炷白檀灰。
整首诗可以译为:
漫漫长夜,我总是想不睡觉,虚空的厅堂里,门虽关却又打开。
我离开了灯光的影子,等待着月光的到来。
落叶恰好停在巢里,飞舞的萤火虫陪伴着我归来。
天明时分,我拂去经案上的尘埃,只剩下一炷白檀的烟灰。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理解为表达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思考与等待的情境。诗中提到的月光和萤火虫,象征着生命的光明与希望。
齐己(约780-842)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号称齐山草堂主,与王维、李白等人齐名,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达禅理和自然景观。
本诗写于夜深人静之时,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及内心的宁静情感。夜晚的沉寂与自然的景象,给了他无限的遐想空间。
《不睡》是一首描写静谧夜晚的诗,诗中通过对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光明的渴望。整个诗篇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丰富,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开头的“永夜不欲睡”,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夜晚的漫长让他不愿入睡,反而更愿意在这安静的时光中思索。而“虚堂闭复开”则体现出一种对外界的开放态度,似乎在等待着某种启迪。
接下来的“却离灯影去,待得月光来”,诗人选择了离开灯光的束缚,渴望自然的月光,象征着他对真实和纯粹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景象逐渐浮现,“落叶逢巢住,飞萤值我回”,描绘了自然的和谐与安详,落叶静静停驻,萤火虫的飞舞更添生机,给人以温暖和陪伴。
最后“天明拂经案,一炷白檀灰”则表现了诗人对新一天的迎接,拂去尘埃,象征着对过去的释怀和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孤独的思索,又有自然的温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夜晚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光明的渴望。
诗人齐己的生活时代是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包括哪些?
“一炷白檀灰”中的“白檀”指的是什么?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齐己的《不睡》同样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思索,但王维的笔触更为简练,意境更为悠远,传达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