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3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38:17
原文展示:
谁为苍生起病癯,参军药裹欲何如。
湖东道义为针石,不用先生肘后书。
白话文翻译:
谁为世人治疗疾病和瘦弱的身体,像参军一样包裹药品又能如何呢?
湖东的道义如同针石一般坚固,不必再借用先生的后书来说明。
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典故引用,但表达了对社会道义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朋友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989年-1044年),字子华,号少山,宋代诗人,因其才华而受到当时文人的尊重。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背景下,诗人以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对苍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道义的坚持。
诗歌鉴赏:
毛滂在《散药过东湖戏作绝句寄陈巨中》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诗的开头“谁为苍生起病癯”直接点出民众的疾苦,作者将自己的视角放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表现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强烈意识。接下来的“参军药裹欲何如”,以军人的形象映射出对抗疾病的无奈,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控诉,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湖东道义为针石”一句进一步引发思考,诗人以“针石”来形容道义的坚固,显示出他对道义的坚定信仰。诗的最后一句“不用先生肘后书”则表达了对朋友的信任与对道义的坚守,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成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道义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苍生疾苦的关注,表现了作者对道义的坚守与信任,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苍生”指的是:
A. 皇族
B. 普通百姓
C. 官员
D. 学者
诗中“湖东道义为针石”意味着:
A. 道义不坚固
B. 道义坚固如石
C. 书信重要
D. 军事无用
“肘后书”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借书
C. 医书
D. 诗集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关心社会民生,但毛滂更关注道义的坚守,杜甫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无奈与悲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