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0:27
每见昭亭壁,高璩笔墨存。
丹青虚格里,云雾碧纱痕。
鸟屎常愁污,虫丝几为扪。
贵来曾改观,世故有谁论。
每当我看到昭亭的墙壁,便想起高璩的笔墨依然存在。
在那空白的画框里,似乎有云雾缭绕和碧纱的痕迹。
鸟屎总是让我感到苦恼,虫丝偶尔也会让我烦恼。
那些珍贵的东西曾经改观,世俗的事情又有谁来评论呢?
该诗提到的高璩,是宋代书画界的重要人物,代表了当时的艺术风采。昭亭作为场所,常常成为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诗中通过对亭壁及高璩笔墨的回忆,体现出诗人对艺术及其传承的思考。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东坡,晚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山水诗代表之一,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感悟。在经历了世事的变迁后,诗人对于追求艺术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眷恋与对世俗的淡漠。开头两句提到昭亭的墙壁,唤起了对高璩作品的回忆,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接下来的“丹青虚格里”,则暗示着艺术创作的空白与潜力,云雾与碧纱的痕迹让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艺术的灵魂在其中。
而后两句的“鸟屎常愁污,虫丝几为扪”,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扰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琐事的无奈与不屑。最后一句“贵来曾改观,世故有谁论”,则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艺术的价值与现实的变迁,表达了对当下世俗纷扰的冷静观察与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梅尧臣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漠,表达了在纷扰的现实中,艺术仍是一种珍贵的存在。它不仅是美的体现,也是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昭亭”指什么地方?
诗中提到的“高璩”是哪个朝代的艺术家?
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