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5:22
若讷上人弹琴
祥哀已踰月,遇子弹鸣琴。
安得不成声,子心异吾心。
十日成笙歌,尼父非好音。
先王礼有节,不可过於今。
莫作风入松,怀垅情未任。
一闻流水曲,归思在溪阴。
此焉吾所乐,目极送归禽。
《若讷上人弹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悟与思考。诗中提到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哀悼期,遇见了弹琴的人。诗人感慨,若不是心意相通,琴声也难以传达情感。十天的练习使琴声如笙歌般悦耳,想起曾经的老师尼父并不喜欢音乐。古代的王礼有其规矩,今天则不应过于放纵。不要让风声穿过松林,怀念的情感尚未得到释放。听到流水的曲调,思绪飘回到溪边的阴影中。这里就是我所乐意之地,目送归来的鸟儿。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巢,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山水田园,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哀痛后,借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古代,音乐常常用作表达情感的媒介,梅尧臣通过琴声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回忆。
这首诗以“若讷上人弹琴”为引子,勾勒出一个充满音乐韵味的场景。梅尧臣通过对琴声的描写,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诗的开头提到哀痛的过往,在琴声中似乎得到了抚慰,暗示了音乐的疗愈力量。诗人以“十日成笙歌”来形容琴声的美妙,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演奏者的赞叹。
接着,诗人引入了历史的对比,提到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似乎在反思人们在音乐及生活中的态度。诗中提到不要让风声侵扰松林,隐喻着对宁静与内心情感的渴望。最后,诗人通过“归思在溪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又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极具层次感,既有对音乐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及社会礼仪的思索,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哲理与情感的交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例如“十日成笙歌”通过比喻展示了琴声的美妙;“莫作风入松”则用拟人手法使自然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诗人通过音乐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子”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弹琴的人
C. 先王
D. 尼父
“十日成笙歌”意味着:
A. 琴声难听
B. 演奏者努力练习
C. 琴声如笙歌般动听
D. 以上都是
“莫作风入松”表达了: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对自然的珍惜
C. 对宁静的渴望
D. 以上都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两者虽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诗词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