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5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0:53
得仙亭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隔水楼台耸佛宫,
缘云扪石得搘筇。
布金地主空遗像,
折桂仙翁失旧踪。
人去远山留夕照,
僧归晚径带残钟,
眼中有句无人道,
欲寄丹青恐未工。
在水面另一边,楼台高耸如佛宫,
沿着云雾攀登石壁,手中扶着拐杖。
曾经金光闪耀的地主,如今只留下空洞的雕像,
那位折桂的仙翁,早已失去了踪影。
人走后,远山上留下了夕阳的余晖,
僧人归来时,山径上只带回了余响的钟声。
我心中有句诗却无人倾诉,
想寄托于丹青之中,却怕技艺尚未成熟。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景春,号石门,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人事变化为题材,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隐居于山水之间时,借助自然景观描绘个人的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反映了他对逝去事物的感伤。
《得仙亭》是一首描绘孤独与怀旧的诗歌,通过对高耸楼台、夕阳余晖和僧归钟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对过往的追忆。隔水的楼台象征着距离与高远,配以佛宫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超然感。诗中“布金地主空遗像”,写出了昔日繁华与今日凋零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变化的必然。后面的“人去远山留夕照”则加强了孤独的情感,夕阳的余晖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诗的最后两句“眼中有句无人道,欲寄丹青恐未工”,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无奈,尽管心中有诗想要表达,却又担心自己的技艺不足。这样的情感让整首诗浸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艺术与人生的追求,以及对自我表达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事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艺术追求的艰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得仙亭》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弥逊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布金地主”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富人
B. 现在的穷人
C. 成功的文人
诗中“欲寄丹青恐未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失落与无奈
C. 喜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得仙亭》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是描写孤独与思乡之情的作品,但李弥逊更侧重于对过往的怀念与对高远境界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