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4:3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4:32:10
柴门深闭岂须开,
谓可张罗亦陋哉。
闲听竹间幽鸟语,
绝胜门外俗人来。
这扇柴门深深地关闭,根本不需要打开,
因为我觉得为了迎接客人而张罗是多么低俗啊。
我宁愿在这里闲听竹林间幽静鸟儿的鸣叫,
这比门外那些世俗的人要美好得多。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隐居生活常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中的“柴门”代表了隐逸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反感。与之对应的“幽鸟”则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纯粹,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知名于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
《杜门》作于宋代,是郑刚中对隐居生活的一种赞美。此时的社会充满了官场的纷争和商业的喧嚣,诗人选择隐居,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杜门》通过对“柴门”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表述,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诗的开头以“柴门深闭岂须开”表明了诗人对纷扰社交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独立与自足。接下来的“谓可张罗亦陋哉”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迎合世俗的鄙视,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转向对自然的赞美,“闲听竹间幽鸟语”,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此刻的心境。最后一句“绝胜门外俗人来”,不仅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无与伦比,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人群的拒绝和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既有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有对繁华世俗的反思,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展现了自然之美的至高无上。诗中透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中“柴门深闭岂须开”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幽鸟”代表了什么?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