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9:1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9:12:47
宿长芦寺下四绝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风伯清尘过浙西,
随春万骑拥旌旗。
野人不识巡方意,
惊跸还忧为虏移。
风伯把浙西的尘土吹散,
春天来了,万骑齐聚,旗帜招展。
乡下人不懂巡逻的用意,
见到车马感到恐慌,担心会被敌人迁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宗道,号谦庵,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及社会时事为主,风格清新,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乡民无知的感慨,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难。
《宿长芦寺下四绝》是一首反映社会动荡和乡民无知的诗歌。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风、春、骑兵以及乡人的反应,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在首句“风伯清尘过浙西”中,诗人用“风伯”这一拟人化的形象,不仅描绘了气候变化,也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在接下来的“随春万骑拥旌旗”中,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军队的集结,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也暗含了战争的隐忧。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乡人的恐惧反映了无知与无奈。“野人不识巡方意”,乡民对巡逻的目的毫不知情,表现了他们对动荡局势的无力感。而“惊跸还忧为虏移”则强调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忧虑。
整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无辜百姓生活境况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与乡民的无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无辜百姓命运的同情,展现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风伯”在诗中指的是:
A. 风的神灵
B. 春天的使者
C. 战争的象征
D. 乡下人的称谓
诗中“惊跸还忧为虏移”表达的意思是:
A. 乡民对马车的好奇
B. 乡民对战乱的恐慌
C. 乡民对春天的期待
D. 乡民对巡逻的理解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残酷
C. 乡民的无知与无奈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宿长芦寺下四绝》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郑刚中更侧重于乡民的恐惧,而杜甫则强调了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自我反思。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