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1:01
嫚秦废学校,坑儒并焚书。
师吏辜诵说,《六经》归榛芜。
汉兴虽天授,创业由征诛。
典礼命叔孙,绵蕞诚区区。
百年生董子,私淑洙泗徒。
下帷绝窥园,精心究典谟。
从容对三策,致君期唐虞。
武皇内多欲,遇之以虚拘。
讵能崇正学,诏令相江都。
后复相胶西,骄主重谄谀。
诚正能感通,两地无龃龉。
邪臣怀妒嫉谲计何从摅。
《春秋》详灾异,众口訾其迂。
弟子昧师说,妄谓论大愚。
获罪得免死,諴口全其躯。
所幸圣道明,邪正分殊途。
以待后来者,迭起胥匡扶。
有宋五子兴,直溯姬孔初。
日月悬中天,蒙翳消云衢。
何人启涂径,广川实先驱。
而胡昌黎伯,吐辞取敷腴。
屈原司马迁,子云与相如。
论道遗董子,所见犹偏隅。
我过景州里,祠宇丛枌榆。
稽拜瞻仪容,和粹缅真儒。
王道复谁陈,揽辔空踟蹰。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1:01
景州董子故里
作者: 蒋恭棐 〔清代〕
嫚秦废学校,坑儒并焚书。
师吏辜诵说,六经归榛芜。
汉兴虽天授,创业由征诛。
典礼命叔孙,绵蕞诚区区。
百年生董子,私淑洙泗徒。
下帷绝窥园,精心究典谟。
从容对三策,致君期唐虞。
武皇内多欲,遇之以虚拘。
讵能崇正学,诏令相江都。
后复相胶西,骄主重谄谀。
诚正能感通,两地无龃龉。
邪臣怀妒嫉谲计何从摅。
春秋详灾异,众口訾其迂。
弟子昧师说,妄谓论大愚。
获罪得免死,諴口全其躯。
所幸圣道明,邪正分殊途。
以待后来者,迭起胥匡扶。
有宋五子兴,直溯姬孔初。
日月悬中天,蒙翳消云衢。
何人启涂径,广川实先驱。
而胡昌黎伯,吐辞取敷腴。
屈原司马迁,子云与相如。
论道遗董子,所见犹偏隅。
我过景州里,祠宇丛枌榆。
稽拜瞻仪容,和粹缅真儒。
王道复谁陈,揽辔空踟蹰。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上儒学遭受损害的感慨,以及对董仲舒等儒家思想的追慕与敬仰。诗中提到秦朝废除学校,焚毁书籍,儒生受到迫害。尽管汉朝建立时有天命的资助,但实际的创业却依赖于战争的征伐。对儒家典礼的传承,诗人感到诚惶诚恐。董仲舒作为儒学的代表,私下教导学生,精心研究经典。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尽管有武皇的多欲,但真正能重视正统学问的却寥寥无几。诗中提及后来的宋代五子,重申了儒学的重要性,诗人对于儒家的理想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最后,诗人回到景州,拜谒董仲舒的祠堂,感慨王道何时能恢复。
蒋恭棐,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擅长诗词,主张儒学,反对当时的政治腐败。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儒学遭遇挑战和衰落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儒学的忧虑与希望。
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开篇部分,诗人痛惜秦朝时期对儒生和经典的打压,充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中间部分通过对董仲舒的赞颂,强调了儒家学说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结尾部分,诗人回到景州,情感愈加浓烈,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的希冀。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诗人揭示了儒学在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追慕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儒学复兴的期盼,反映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提到的“焚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王道复谁陈”中“王道”指的是什么?
a) 仁政
b) 法治
c) 暴政
诗人对董仲舒的态度是?
a) 轻视
b) 尊敬
c) 中立
答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但蒋恭棐更侧重于儒学的传承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忧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