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7:0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08:39
恨别
作者: 杜甫 〔唐代〕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洛阳城一别,已相隔四千里;
胡人骑兵长驱直入,已经五六年。
草木已变得衰败,行军在剑外,
战火阻隔了我在老江边的归途。
在清冷的月光下,我站着思念家乡;
在白天,我躺着看云,思念弟弟。
听说河阳已经接近敌军,我的朋友司徒急忙出征,准备打破幽燕的威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的“胡骑”指的是外族的侵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河阳”则是指战场,诗人在提到河阳时,暗示着当时战事的紧急和重要性。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身心俱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无奈。
《恨别》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的痛苦。开头两联描绘了杜甫与洛阳的分别,四千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的隔阂。随着外族的侵扰,草木的衰败象征着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诗人对“剑外”的行军生活感到无比辛酸。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通过“步月”和“看云”的画面,表达了他在寂静夜晚中的思乡情怀和对亲弟的思念。最后两句则转向战事,提到河阳的战斗,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士兵的支持。这首诗在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出杜甫作为“诗史”的深刻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恨别》通过对个人思乡情感和国家战乱的描绘,反映了杜甫对家庭、兄弟和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洛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A. 长安
B. 洛阳
C. 杭州
D. 成都
诗中提到的“胡骑”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汉族士兵
B. 外族骑兵
C. 商人
D. 农民
诗中“思家步月”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战争的喜悦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恨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前者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痛,而后者则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感伤。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到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