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3:44
凤台上忆吹箫 初七日雨
作者: 顾贞立 〔清代〕
凤颈无光,湘弦微润,依然酿就重阳。
问篱边黄菊,已试新霜。
昨夜生憎明月,今宵又听雨凄凉。
寒生也,催人刀尺,倦理流黄。
堪伤。声声点点,频断送愁中,病里时光。
看芙蓉开遍,几日红香。
莫去登山临水,料俱是落木枯杨。
添凄苍,渔歌唱罢,鸿雁离行。
诗的作者在雨中怀念往昔,感叹时光流逝。诗中提到“凤颈无光”,意指凤的颈部失去了光辉,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湘弦微润”则暗指古筝的弦被雨水滋润,唤起了作者对重阳节的回忆。询问篱边的黄菊,已经经历了新的霜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易。昨夜对明月的厌恶,今夜又在雨声中感到凄凉,寒意袭人,催促着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诗中提到的“声声点点”,表达了对忧愁的细腻感知,而“病里时光”则传达了作者的身心疲惫。最后,诗人提醒自己不要去登山临水,因为那里都是枯木和凋零的杨树,令人心生伤感。
作者介绍:顾贞立(1665-1732),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惟白,擅长词曲,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婉约而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雨天,诗人因天气的变化而引发对过往的回忆,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生命脆弱的深刻思索。开篇“凤颈无光,湘弦微润”,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绪,还引发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思考。诗中黄菊的提及,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衰败,而“昨夜生憎明月”则是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失落。
随着诗句的深入,雨声与寒意交织,进一步加强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忧伤。尤其是“声声点点,频断送愁中”,展现了诗人对内心愁苦的细腻感知,似乎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在提醒他生命的无常。最后“莫去登山临水”,是一种对生活的警觉和对现实的反思,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孤寂。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感受力,令人读后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深刻反思,呈现出清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凤颈无光”寓意是什么?
“声声点点”形容的是?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对比顾贞立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涉及对月亮的思考,但顾贞立更强调对时光的感慨,李白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