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5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1:05
原文展示: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白话文翻译:
山岭上千峰秀丽,江边春日细草摇曳。今天在这里偶遇浣纱石,却不见浣纱的人影。
注释: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常常与浣纱(洗纱)联系在一起。传说她常在江边浣纱,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美丽与柔情的象征。该诗提到的“浣纱石”就是与西施的传说相关的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轩,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处山水相间的风景之地,诗人可能在游览时偶然发现与西施相关的石头,因而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历史传说的交织。首句“岭上千峰秀”展现了壮丽的山景,给人以一种雄伟之感,而“江边细草春”则引入了春天的生机,展现了清新优雅的自然气息。诗的后两句则由景而情,提到“浣纱石”,引入了西施的传说,表达了对美人及其时代的怀念与感叹。
整首诗在描写优美景色的同时,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似乎在感叹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尤其是历史中的美人,如西施这样的存在,虽然流传千古,却已经成为了过去。诗人通过“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历史传说中的美人,展现了对美与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该诗的作者是谁?
“今逢浣纱石”中的“浣纱”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西施”代表了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轩的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轩更侧重于对历史与美的追怀,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孤独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