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53:24
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丹青人巧思,万物无遁形。
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
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诗者人之志,言者心之声。
志因言以发,声因律而成。
多识于鸟兽,岂止毛与翎。
多识于草木,岂止枝与茎。
不有风雅颂,何由知功名。
不肯赋比兴,何由知废兴。
观朝廷盛事,壮社稷威灵。
有汤武缔构,无幽厉欹倾。
知得之艰难,肯失之骄矜。
去巨蠹奸邪,进不世贤能。
择阴阳粹美,索天地精英。
籍江山清润,揭日月光荣。
收之为民极。
著之为国经。
播之于金石,奏之于大庭。
感之以人心,告之以神明。
人神之胥悦,此所谓和羹。
既有虞舜歌,岂无臯陶赓。
既有仲尼删,岂无季札听。
必欲乐天下,舍诗安足凭。
得吾之绪余,自可致升平。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3:24
诗书吟 邵雍 〔宋代〕
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人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诗者人之志,言者心之声。志因言以发,声因律而成。多识于鸟兽,岂止毛与翎。多识于草木,岂止枝与茎。不有风雅颂,何由知功名。不肯赋比兴,何由知废兴。观朝廷盛事,壮社稷威灵。有汤武缔构,无幽厉欹倾。知得之艰难,肯失之骄矜。去巨蠹奸邪,进不世贤能。择阴阳粹美,索天地精英。籍江山清润,揭日月光荣。收之为民极。著之为国经。播之于金石,奏之于大庭。感之以人心,告之以神明。人神之胥悦,此所谓和羹。既有虞舜歌,岂无臯陶赓。既有仲尼删,岂无季札听。必欲乐天下,舍诗安足凭。得吾之绪余,自可致升平。
画笔擅长描绘事物,尤其擅长运用丹青。丹青融入人的巧思,万物无所遁形。诗画同样擅长描绘事物,尤其擅长运用真诚。真诚融入优美的诗句,万物之情无所遁藏。诗是人的志向,言语是心的声音。志向通过言语表达,声音通过音律形成。认识鸟兽,不仅仅是羽毛和翎羽。认识草木,不仅仅是枝干。没有风雅颂,如何知晓功名。不运用赋比兴,如何知晓兴衰。观察朝廷的盛事,增强国家的威严。有汤武的缔造,没有幽厉的倾覆。知道获得的艰难,就不会因骄傲而失去。去除巨大的奸邪,引进非凡的贤能。选择阴阳的精华,探索天地的精英。依托江山的清新,展现日月的光辉。将其作为民的准则。将其作为国的经典。通过金石传播,在大庭广众中奏响。感动人心,告知神明。人神皆悦,这就是所谓的和羹。既有虞舜的歌,岂无臯陶的续歌。既有仲尼的删改,岂无季札的聆听。若要使天下欢乐,舍弃诗何以凭依。得到我的余绪,自然可以实现太平。
作者介绍: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诗歌功能的认识,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传达道德理念、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这首诗通过对画笔和诗画的描绘,强调了艺术的真实性和表达力。邵雍认为,无论是绘画还是诗歌,都能够真实地反映万物的形态和情感。他进一步将诗歌的功能提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认为诗歌可以传达道德理念,引导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国家的兴衰。诗中提到的“汤武”和“幽厉”等历史人物,以及“风雅颂”和“赋比兴”等诗学概念,都体现了邵雍对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邵雍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传达道德理念、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通过诗歌,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影响国家的兴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风雅颂”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汤武”和“幽厉”分别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臯陶”、“仲尼”和“季札”分别是什么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