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2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27:09
四年谪宦滞江城,
未厌门前鄱水清。
谁言宰邑化黎庶,
欲别云山如弟兄。
双鸥为底无心狎,
白发从他绕鬓生。
惆怅闲眠临极浦,
夕阳秋草不胜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谪宦而滞留于江城四年的感慨,虽然眼前的鄱水清澈,他却未曾厌倦;他说谁能理解宰相的职责能使百姓得到安宁,然而他却渴望离开这如同兄弟般的云山。双鸥在水面上嬉戏,作者无心去追逐,白发已渐渐爬上鬓角。惆怅之中,他在极浦闲卧,夕阳洒落在秋草上,使他心中的情感愈加沉重。
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多次任职,因遭谪而常常流寓他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是在李嘉祐因政事失误被贬谪至江城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被贬的惆怅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思考。
李嘉祐的《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以其清新而深刻的情感吸引着读者。诗的开头以“谪宦”引入,直截了当地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展现出来,这种直白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压抑与无奈。接着,诗人用“未厌门前鄱水清”来对比内心的苦闷与外在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反差,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在诗中,李嘉祐对官职的思考与对百姓的关心交织在一起,“谁言宰邑化黎庶”表现了他对于自己职责的反思,表明他渴望为民服务的心愿。最后几句,他以“夕阳秋草”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惆怅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孤寂,给人以深刻的余韵。
该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美景与内心的孤独)、象征(双鸥象征无心与闲适)、意象(夕阳与秋草)等,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力。
整首诗表达了李嘉祐因谪宦而感受到的深深惆怅,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这种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李嘉祐被贬的地点是?
诗中提到的水是哪个?
诗人对百姓的态度是?
答案:
李白与李嘉祐的诗作均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多表现豪放与乐观,而李嘉祐则更多流露出内心的惆怅与对现实的无奈。两者的风格虽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