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0:44
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作者:皎然 〔唐代〕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县门后,第一次听闻山中灵秀之气的情景。寺院的门扉隐匿在天色之间,远处的影子与钟声响起。碧绿的山峰重叠相接,香气缭绕着蓂苓。清幽的景致是公家的,开阔的亭子在云边。秋天的石潭清澈,夜晚的杉树在明月下显得格外清晰。诵读空性而不迷失,助道的足迹又多了一经。因此在物质的道理上,纷繁的事物仿佛还没有形态。借来字词的人们,和这道理深深相连。
作者介绍:皎然,唐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对道教和佛教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早秋之际,作者与友人游览法华寺,受到寺庙灵气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空性哲学的思考。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开篇即通过“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展示了诗人脱离繁华尘世,寻求内心平静的意图,显示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如“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给人以宁静而深邃的感受。
诗中“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展现了秋日的清幽和开阔,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传达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最后,诗人通过“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引入佛教哲学,表现出对无形无相的追求与思考,给整首诗增添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使人不仅能欣赏到自然景色的美丽,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早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灵性与哲理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空性”指的是?
A. 物质的存在
B. 万物的本质是空无的
C. 具体的形态
“碧峰委合沓”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A. 平坦的田野
B. 重叠的青山
C. 幽暗的洞穴
诗人通过“清景为公有”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是私有的
B. 自然之美是人人共享的
C. 自然不重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