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1: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1:00:14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谁说襄阳苦呢?唱歌的人却乐在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来无人能忘记。
刘公去年离任,唯有州南的汉水依旧长流。
汉水向南流过岘山青翠,农田种稻泥水深至脚踝。
乡亲们在高原上种满小麦,越人却在大泽中耕作。
泽中水多,原上却干燥,越人种的是楚人的粮食。
古人常用火耕水耨,汉水的鱼也满船而归。
常有行人知道这里的快乐,来买槎头缩项鳊鱼。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多才多艺,尤其以诗歌见长,风格豪放,常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襄阳乐》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作者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地方美好生活的赞美。诗中提到的刘公子,可能是对当时地方官员良好治理的肯定。
《襄阳乐》是一首展现襄阳美丽自然与人文风情的抒情诗。诗的开头以“谁言襄阳苦”引出,立刻打破了人们对襄阳艰苦的偏见,展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接着,通过描绘太守刘公的治理,强调了地方官员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让人们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诗中对汉水的描绘充满了生机,水流的南去和鱼满船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生命力。而“火耕水耨”的古老耕作方式,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在对比里人和越人的耕作时,诗人巧妙地反映了土地的多元利用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整首诗在描述自然与人文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鼓舞。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反转了对襄阳苦的看法,强调快乐的存在。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表达了对刘公政绩的怀念,显示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说明刘公离去后,汉水依旧流淌,象征着时间的延续。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丰饶的土地,展现了农田的富饶。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对比不同地区的人们的劳动,反映出地方的繁荣。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透视了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的矛盾,揭示了时代的复杂性。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传统耕作方式与丰收的场景,体现出生活的富足。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表达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襄阳美好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农耕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地方官员良好治理的感激,反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襄阳乐》是谁的作品?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太守刘公子”指的是谁? A. 刘备 B. 刘公 C. 刘邦 D. 刘禅
“长有行人知此乐”中的“乐”指代什么?
A. 生活的艰苦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财富的积累
D. 人际关系的美好
答案:1-B;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