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0:37
蚊二首
作者:刘克庄
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
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
生形猥琐,扑杀血模糊。
欲换秋衣著,渠犹恋布襦。
曾经我曾踢过龙和象,何况你这小小的蚊子。
你竟敢用一只口腔,对抗我这七尺的身体。
你生得丑陋,扑打时血迹模糊。
想换上秋衣,可你依然恋着那破布的衣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温,号白云,晚号云山,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带有哲理性,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批判。蚊子的描写不仅是对小事的观察,更是对强大与微小之间对比的反思。
刘克庄的《蚊二首》通过对蚊子的生动描写,展示了微小生命对人类的挑衅,诗中既有对蚊子轻蔑的态度,也暗含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渺小的一面。首句“昔曾蹴龙象,而况尔区区”开篇即用对比手法,将蚊子与龙象这类庞然大物相提并论,强调蚊子的微不足道。接下来的“敢以一只口,当吾七尺躯”,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蚊子对人类的无畏,反映出一种对生活中琐事的无奈与不屑。
整首诗的情感在最后两句中达到了高潮,诗人描绘了蚊子在扑杀时的形象,生动而具有视觉冲击力。通过“血模糊”的描述,传递了对蚊子生死的漠然,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诗人最终却又透露出一种幽默感,欲换秋衣而蚊子依旧对破布衣衫的执着,反映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戏谑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蚊子的描写,探讨了微小生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生活琐事的思考与调侃,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无奈与无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昔曾蹴龙象”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七尺躯”是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