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1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14:29
衰残悔不早脩真,蓝缕何须更逐贫。
诸恶能通三世业,瓣香要做再来身。
先民至死思存汉,谄子偷生作美新。
俯仰两间无愧怍,有辞可以白先人。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与对先人的思念。诗人感叹自己衰老无力,不该早早悔恨,而是应当修身齐家;即使身处贫困,也无需追逐那些虚荣的物质。过去的恶行会在后世得到报应,只有清白的心灵才能在来世获得解脱。诗中提到的“先民”指的是前辈人们一生都在思念汉朝,而一些人为了生存而谄媚于新王朝。最后,诗人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愧于心,有话可以向先人解释。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端明,南宋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风格多变,尤其擅长抒情和咏史。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作常带有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反思个人的处境与行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在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他从个人的衰老与贫困出发,思考道德修养与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诸恶能通三世业”,揭示了因果法则的无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后世的影响。诗人用“瓣香”这一意象,传达了对先人的追思和敬仰,同时也显示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先民至死思存汉”一句,流露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文化传统的珍视,表明即使在困境中,仍需坚守理想和信念。而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坦荡与对先人的责任感,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自省的态度,表明自己无愧于心,愿意承担传承的使命。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对社会及历史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刘克庄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衰残”与“修真”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悔恨与追求的矛盾。通过“蓝缕”形象地表现了贫困的状态。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强调修身齐家、珍视传统、尊重先人的价值观。诗人试图通过自省和对历史的叩问,呼唤人们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诗中提到的“蓝缕”指的是什么?
“先民至死思存汉”这句中的“汉”指代什么?
诗人对谄媚者的态度是?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习,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和竹溪三诗 效颦一首》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在与其他诗作的对比中,深化对古代诗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