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01:08
中原困胡虏,此事昔固闻。
何尝大江南,犬羊动成群。
踊跃万骑入,苍黄两龙奔。
五年三避狄,十室九见焚。
相公既降虏,盗贼俱官军。
遂令江以南,填山满屯营。
老稚五六辈,相呼走荒村。
君昔东道主,窜身亦荆榛。
两家三十口,既死惊复存。
共求草中生,有似獐与麇。
平时巳蹭蹬,老恨有此身。
湛湛两玉壶,炯炯无一尘。
犹喜垂尽中,得此千载人。
珠玑皎在前,自然洗妖氛。
恨君济时策,百未有一伸。
半通犹绾戾,两肘空悬鹑。
无人作游扬,恐得按剑嗔。
浓云卷肤寸,未许膏斯民。
念昔仲夏夜,赤气腾天曛。
雨足下垂地,诛斩当奸臣。
敌将果夜遁,王师策殊勋。
班荆记是夕,同我二三君。
君歌独慷慨,泪下沾衣巾。
愿言补周衮,八表均尧仁。
昆虫及草木,同播一大钧。
良会有如此,吾生岂非辰。
吟君洗兵马,大雅何深醇。
安得清庙瑟,朱弦奏春温。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1:08
中原困胡虏,此事昔固闻。
何尝大江南,犬羊动成群。
踊跃万骑入,苍黄两龙奔。
五年三避狄,十室九见焚。
相公既降虏,盗贼俱官军。
遂令江以南,填山满屯营。
老稚五六辈,相呼走荒村。
君昔东道主,窜身亦荆榛。
两家三十口,既死惊复存。
共求草中生,有似獐与麇。
平时巳蹭蹬,老恨有此身。
湛湛两玉壶,炯炯无一尘。
犹喜垂尽中,得此千载人。
珠玑皎在前,自然洗妖氛。
恨君济时策,百未有一伸。
半通犹绾戾,两肘空悬鹑。
无人作游扬,恐得按剑嗔。
浓云卷肤寸,未许膏斯民。
念昔仲夏夜,赤气腾天曛。
雨足下垂地,诛斩当奸臣。
敌将果夜遁,王师策殊勋。
班荆记是夕,同我二三君。
君歌独慷慨,泪下沾衣巾。
愿言补周衮,八表均尧仁。
昆虫及草木,同播一大钧。
良会有如此,吾生岂非辰。
吟君洗兵马,大雅何深醇。
安得清庙瑟,朱弦奏春温。
中原地区被胡人侵扰,这个事情我早就听说。
可大江南北的犬羊也开始动乱。
成群的骑兵踊跃而入,青黄两色的龙奔腾而去。
五年间三次避难,十户中有九户被焚毁。
你的家已经投降敌人,盗贼也成了官军。
这使得江南地区,山上山下都驻满了军营。
年纪大的和年幼的,呼喊着逃离荒村。
你曾是东道主,如今却身处荆棘丛中。
两家三十口,经历了死亡又复生。
我们共同在草丛中生存,有如獐与麇。
平日里我已在挣扎,心中老是怨恨这具身体。
两只洁白的玉壶,清澈得没有一丝灰尘。
我仍然喜爱这片土地,千载之后,依旧有人。
前方的珠光璀璨,自然能洗净妖邪的气氛。
我恨你没有提出时宜的策划,百事无一能实现。
半明半昧,犹如空中悬着的鹑。
无人能够作游扬,恐怕会因愤怒而按剑。
浓云翻滚,未能滋润百姓。
想念曾经的仲夏夜,赤气弥漫天际。
雨水充沛,浸润大地,斩杀奸臣。
敌将果然夜间逃遁,王师策马奋勇。
那天晚上班荆道老,相伴我二三君。
你歌声慷慨激昂,泪水沾湿衣襟。
愿意补齐周公之德,使八方均享尧舜之仁。
昆虫与草木,共同播撒大治之道。
若能有这样的盛会,我的生命岂不是良辰美景。
吟唱你洗净兵马,大雅何其深厚。
如何能得清庙瑟音,朱弦奏出春天的温暖。
周紫芝,宋代诗人,字子云,号紫芝,江苏人。周紫芝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见对时局的关注与历史的反思。
此诗创作于宋代北方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借助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国家沦陷的痛惜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怀。
《次韵罗叔共纪事见寄》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战乱与民生苦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开头几句就直接点明了中原地区的困境,通过“困胡虏”引出对战乱的描述,紧接着通过对江南犬羊动乱的描写,传达出战火波及的广泛性。诗中对老幼逃难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在用词上,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句既生动又富有层次感。例如“踊跃万骑入,苍黄两龙奔”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转向对未来的希冀,表现出对国家复兴的渴望和对仁德治理的向往,使整首诗歌在悲怆中又透出一丝希望。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忧虑,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对未来的渴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仁德治理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胡虏”指的是哪个群体?
“五年三避狄”中“狄”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君昔东道主”所指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