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6:38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明月还未升起,群山显得高耸入云,银光如千丈瑞气从白毫中生出。我杯中的酒尚未喝尽,银色的阙楼涌动着,乱云如崩溃的海涛。谁在为天公洗眼睛,恐怕要用明河的千斛水。因而我冷眼旁观世间的人,映照着我那清澈的心情不受影响。西南的火星如同弹丸,角尾的苍龙在空中盘旋。今夜我注视的星辰看不见,连萤火虫也在寒冷中争辉。谁在古老的汴河边停船,千盏灯光在夜里变幻如鱼龙。曲折的水面无心逐浪,低昂的歌声随节奏轻快。青荧光在前山消失,浪花在风中飘动岂能再坚固。明月容易低落,人也容易散去,归来时呼唤酒再细看。堂前的月色愈加清朗,寒蛩在露草上低吟。推开窗帘,室内寂静无人,只有窗下的老者在低声吟唱。南方的官员们不必为贫穷感到羞愧,对着明月作诗的人又有多少呢?明天人事随着日出而去,恍若一场梦,梦中是瑶台的客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佳节,作者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抒发对月亮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让人思考亲情与人生的短暂。
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以其清丽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在中秋时节对月亮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开篇描绘了明月未出时的山高云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在“瑞光千丈生白毫”中,苏轼以生动的比喻将明月的光辉形象化,突出了月亮的神圣与美丽。接下来的描写,通过“银阙涌”和“乱云脱坏”展现了月亮在夜空中的动态美,产生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诗中“照我湛然心不起”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尽管外界喧嚣,他的心境却不受影响。这种自我调适的智慧,反映了苏轼超然的处世态度。而“明月易低人易散”则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人生如梦,时光易逝,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以月亮为线索,串联起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瑞光千丈”形容的是哪种景象?
A. 明亮的阳光
B. 明月的光辉
C. 星星的闪烁
D. 流星的划过
“明月易低人易散”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感叹时间的流逝
B. 对明月的赞美
C. 对世俗的追求
D. 对友情的珍惜
“何人舣舟临古汴”中的“古汴”指的是?
A. 古老的河流
B. 古代的城市
C. 古代的船只
D. 古代的诗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苏轼的诗则更具哲理,关注内心的宁静与人事的无常。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则更为哲理深邃,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