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09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尘中见月心亦闲,
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
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
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
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
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在尘世中看到月亮,心中也感到闲适,
何况在这清秋的仙境之间。
月光凝聚,悠然洒落寒露,
此时我站在最高的山峰上。
碧空无云,微风不动,
山上长松,山下流水。
众生悠然自得地看着,
天高地阔,视野宽广。
少君引我登上玉坛,
远远地礼请真仙官。
白云似乎要降下,星斗在摇动,
天乐一声,让人感到肌肤的寒意。
金色霞光渐渐升起,
月轮倾斜,影子急促,依然频频向望。
绝佳的景色和良好的时光难以再相逢,
明年的今天,想必我会感到惆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文、赋,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刘禹锡高远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秋夜,诗人站在高山之上,俯瞰天地,感受月光的洒落与山水的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与外在的自然景色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绘景色,诗人身处自然之中,内心感到无比的闲适。后半部分则将意境推向高峰,少君的引导象征着对神秘和美好的向往,仙乐的响起则带来了超脱尘世的感受。在结尾,诗人感叹绝美的景色与良辰美景难以再现,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惆怅,展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清晰而生动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忧虑,具有深刻的哲理与艺术魅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与深沉的情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玉坛”象征什么?
A. 仙境
B. 战场
C. 人间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绘_(填入意象)_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判断题:诗中“金霞昕昕渐东上”描绘的是黎明的景象。
A. 正确
B.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