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3:08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山间的雨和溪边的风,卷起了钓鱼的丝线,我坐在瓦屋顶下,独自品酒。喝醉了沉沉入睡,竟然无人来唤我,等到醒来,发现自己已流到前面的溪水中。
诗中提到的“钓丝”与“独斟”,既可以理解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向往与逃避世俗的表现。杜荀鹤的诗风常以清新淡雅著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9年。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色,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享受。正值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溪兴》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山雨”、“溪风”等意象,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宁静,给人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独自饮酒,醉后沉睡,体现了对孤独与自由的追求。最后一句“流到前溪也不知”,则是对醉酒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人在自然怀抱中忘却世俗的无忧无虑。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山水自然中的自由与洒脱,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逃避和对纯净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向往宁静的心境。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城市的喧嚣
B. 山水的宁静
C. 宫廷的华丽
D. 战场的残酷
答案:B
填空题:诗人通过钓丝的描写,表达了他对__生活的向往。
答案:闲适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答案:错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 走进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ōu)篷底独斟时。瓦瓯:陶制的小盆。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山雨溪风卷钓丝”,句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有“山雨溪风”,所以“卷钓丝”了。稍有垂钓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风,反而更能刺激钓鱼人的兴趣,更容易钓到鱼,给垂钓活动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古诗“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雨疾风狂才足以让钓者收竿停钓。诗人大概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吧,无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钓丝”的无奈。 从诗句上也看不出来,也许是诗人有意忽略季节特点,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钓溪上,季节并不是他强调的重点。诗人的着眼点在于:用垂钓这一表示隐逸的传统话题昭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隐居。诗人晚年奔走无门,不得不回到家乡九华山过清苦的隐居生活。也许生活艰难,垂钓还有维持生计的意思,鱼可作为吃食的一点补充。又因雨大风急,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诗人心里该有几分酸楚吧。 “瓦瓯蓬底独酌时”与上句互为因果:“卷钓丝”是“因”,“独酌时”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应该划船回家了,但诗人却没有,而是躲进船里,面对风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饮起来,或许诗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点儿再继续垂钓;也可能是因为“山雨溪风”,正好有了过酒瘾的借口,诗人才有机会喝一杯。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1] 《唐才子传》也说:“荀鹤嗜酒,善弹琴,风情雅度,千载犹可仰望也。”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显出豪气,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凸现悲壮,而“瓦瓯蓬底独酌时”则只会让人觉得凄苦。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这酒恐怕就是苏东坡所称的“扫愁帚”吧。 “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人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这首诗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但从节奏上看这首诗节奏舒缓,说明诗人的意识流程是缓慢的,甚至是板滞的,这种意识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闷之时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