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3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36:09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杜荀鹤 〔唐代〕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全诗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禅宗与律宗的关系,质疑二者分立的教义。第一句表达了对二者的看法,认为它们不应当被割裂。接下来提到念珠和禅衲,暗示修行者在实践中可能会偏离初心。诗中进一步探讨了“象”和“空”的哲学概念,指出表象与实质的对立,最后反映了一种师徒传承的关系,表达了对天地变化的感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律宗与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律宗重视戒律,禅宗重视顿悟,二者在唐代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此对二者的探讨,展示了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作者介绍:
杜荀鹤(850年-933年),唐代诗人,字允言,号澄江,晚号拙斋,生于长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对山水诗有独特贡献。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时期。诗人对禅宗和律宗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思想的探讨与辩论,及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本诗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哲学意蕴,展现了杜荀鹤对禅宗与律宗的深刻理解与反思。诗中“律禅禅律智归愚”,直接表达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挑战了传统的教义观念,强调智慧与愚昧的对立。此外,诗人以“念珠”和“禅衲”作为象征,体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惘与失落。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尤其是“象外空分空外象”,体现了哲学上的空无与有的辩证关系,充满了禅意。在最后两句中,“山到平来海亦枯”表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循环,暗示着事物的无常与变化。诗人以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邀请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禅宗与律宗的关系,反映了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讨论的主要宗教流派是?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诗中提到的“念珠”主要象征什么?
A. 权力
B. 财富
C. 信仰与修行
诗句“有无无有”的含义是什么?
A. 有与无的关系
B. 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C.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