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4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6:06
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作者:晁补之
二年两度踏京尘,
犹喜常逢杜子春。
文学老来从旧日,
金兰同好更何人。
身惭随檄终难强,
计欲归耕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似血,
不应无酒但沾巾。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已经两年在京城的尘土中奔波,仍然高兴地与杜子春相逢。年纪渐长,文学上依旧能与旧日好友切磋,然而像金兰般的知己又有谁呢?我感到惭愧,虽然有书信来往却终难再见,心里想要回去耕作,却又不敢说出。正值桃花盛开,红得像血一般,不应当没有酒水,惟有泪水沾湿手巾。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5年-1121年),字公辅,号孟阳,晚号田翁,宋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友情、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京城的繁华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对友谊的渴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以“二年两度踏京尘”引入,带出诗人对京城生活的感慨,表达了他在京城的生存压力和对旧友的怀念。接着提到“文学老来从旧日”,说明尽管岁月流逝,诗人仍然能够与老朋友切磋文学,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到惭愧,虽然有书信往来,但却难以见面,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同时,他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后以“桃花红似血”作结,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状的不满。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文学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作者在繁忙生活中的孤独与渴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提到的“杜子春”是指谁?
A. 诗人的朋友
B. 一位历史人物
C. 自己的笔名
D. 诗人的敌人
“二年两度踏京尘”中,京尘指的是什么?
A. 乡村的田野
B. 京城的繁华与忙碌
C. 诗人的心情
D. 诗人的书信
“桃花红似血”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诗人的失落
C. 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D. 以上皆是
答案: 1.A 2.B 3.D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