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大关

《大关》

时间: 2025-07-27 22:05:07

诗句

关前曾养马,尔日建孤城。

树杂巴人种,田多戍卒耕。

猿啼常趁晓,鸟唤不知名。

长夜难为听,萧萧山雨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05:07

原文展示:

大关
高为阜 〔清代〕
关前曾养马,尔日建孤城。
树杂巴人种,田多戍卒耕。
猿啼常趁晓,鸟唤不知名。
长夜难为听,萧萧山雨声。

白话文翻译:

在大关前曾经养马,那个时候建起了孤零零的城。
树木杂生,都是巴人在这里种植的,田地里多是戍卒在耕作。
猿声常常在清晨时分啼叫,鸟儿的叫声却不知名。
漫漫长夜很难入睡,唯有山中细雨的声音萧萧作响。

注释:

  • 关前:指的是山关的前面,通常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道。
  • 尔日:这个时候。
  • 巴人:指的是古巴地区的人,通常与蜀地相关。
  • 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或军人。
  • 猿啼:猿猴的叫声,常在清晨时分响起。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而连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为阜,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作多集中于描绘边塞生活和自然景观,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为阜在边疆或军营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边关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展示了关外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结合。

诗歌鉴赏:

《大关》以边关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情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这一地区的深刻印象。诗中通过描绘关前的孤城、杂树、耕田以及猿啼鸟鸣,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开头两句提到“曾养马”和“建孤城”,不仅表明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痕迹,也暗示了边关的战略重要性。接下来的“树杂巴人种,田多戍卒耕”,则让人感受到边疆文化的交融和士兵的辛劳。

诗的最后两句“长夜难为听,萧萧山雨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漫漫长夜中,只有细雨声伴随,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反映了边关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前曾养马:点出关口的军事历史,暗示过去的繁荣。
  • 尔日建孤城:城池的孤立,反映出边关的险恶和荒凉。
  • 树杂巴人种:描绘了当地的植被和巴人的生活,体现了地域特色。
  • 田多戍卒耕:强调了士兵的辛劳和对生存的努力。
  • 猿啼常趁晓:引入自然元素,增加诗的灵动性。
  • 鸟唤不知名: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无奈与迷茫。
  • 长夜难为听:表达了夜晚的孤独,难以入眠。
  • 萧萧山雨声:细雨声带来的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事结合,暗示人心的孤独。
  • 拟人:猿啼、鸟唤等,赋予动物以情感,增强画面感。
  • 对仗:如“猿啼常趁晓,鸟唤不知名”,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边关生活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怀旧与忧伤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关前:象征着历史和军事。
  • 孤城:代表着孤独和坚守。
  • 猿啼、鸟唤: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人与自然的关系。
  • 长夜、山雨:象征孤独与思考的情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人”指的是哪一地区的人?

    • A. 西北
    • B. 南方
    • C. 东北
  2. “长夜难为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伤
  3. 诗中哪一自然现象常与清晨相伴?

    • A. 雪
    • B. 雨
    • C. 猿啼

答案:

  1. B. 南方
  2. B. 孤独
  3. C. 猿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关与自然,但更多强调壮阔与豪情。
  • 《夜泊牛津》:侧重夜景与孤独感,与《大关》有相似的情感底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雨後凉甚 杂题 风月 忆昔 山家暮春 睡起至园中 大雨 梅花绝句 赠丐士 长汀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艮字旁的字 韭字旁的字 包含晏的成语 有我无人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丿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作茧自缠 荒失 包含碱的词语有哪些 画面 担当不起 短兵相接 皮里阳秋 违章 水达达 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