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21:0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21:06:20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
国老无心岂为身,五年朝谒慰簪绅。
元臣事业通三世,旧将威名服四邻。
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
比公惟有凌云桧,岁岁何妨雨露新。
齐鲁元勋古太师,寂寥千载恐无之。
昔归暂缩经邦手,复起还当问道时。
入谒何曾须掖侍,到家依旧拥旌麾。
孔公灵寿固应在,秋晚香山访佛祠。
西都风物汉唐余,天作溪山养退居。
盈尺好花扶几杖,拂天修竹倚庭除。
白头伴侣谁犹健,率意壶食久已疏。
公昔与司马公同居洛下,常与诸老为真率之会,酒肴果蔬,随有而具。
我欲试求三亩宅,従公它日赋归欢。
先人昔游洛中,有卜筑之意,不肖常欲成就先志,顾未暇耳。
这位老国师无心追求个人的名利,五年来的朝拜是对文人的安慰。元朝的臣子事业遍及三代,昔日的将领声名远扬,令四方臣服。纵观后辈,真正有才德的人屈指可数,想要谈论往事却怕无人回应。与您相比,我只能寄情于高耸的桧树,年复一年不妨任由雨露滋润。齐鲁的老前辈古太师,千载之后恐怕无人再续其名。昔日归来曾经收缩手腕,今后再起之时,仍应向您请教。入朝时何必侍奉他人,回到家中还是可以高举旗帜。孔子的灵魂应该仍在,秋天的晚风中我会去拜访香山的佛堂。西都的风光还留存汉唐之美,天造的溪山适合隐居。美丽的花朵可以撑起几根拐杖,修竹倚靠在庭院旁。白发的伴侣还有谁能健在,随意饮酒作食久已疏远。您曾与司马光共住洛阳,常与老友聚会,酒肴应有尽有。我想试着找一块三亩的宅地,向您请教将来归来的快乐。先辈们曾在洛阳游玩,有建造的打算,我常常想实现先人的志愿,但可惜一直没时间。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东坡的弟弟,与兄长齐名。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对文太师(即文彦博)致仕后的祝贺,表达了对老前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文彦博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苏辙与其关系密切,诗中饱含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苏辙的《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在形式上运用了古诗的传统韵律,内容上则展现了对老前辈的尊重与怀念。他通过描绘文太师的高洁气质和对后辈的期望,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刻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国老无心岂为身,五年朝谒慰簪绅”,开篇即引入对文太师的尊重与对他无心追求名利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这种高尚品德的向往。
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对回归故地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隐居理想。诗中提到的“盈尺好花”和“拂天修竹”,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追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先人遗愿的继承和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文太师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国老”指的是:
A. 年长的国君
B. 官员
C. 诗人自己
D. 文太师
诗中“比公惟有凌云桧”中的“桧”代表:
A. 高洁的品德
B. 个人名利
C. 自然景色
D. 战争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老前辈的敬仰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1.D 2.A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