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3:21
仁风蔼区宇,圣道日月明。
膏泽育万汇,衣冠乐升平。
夷陵虽云僻,岂无王化并?
奈何洙泗流,不浃荆楚氓。
蛆惑祠奸操,声教若掩扃。
樊山老文学,执法开杳冥。
荡涤众陋习,魑魅不能撄。
巍巍鲁灵光,中天丽晶莹。
一变风俗美,再变礼乐兴。
允矣千载下,勋业昭汗青。
仁风普照大地,圣道如日月般明亮。
恩泽滋养万物,衣冠的庄重让人乐于升平。
虽然夷陵偏僻,难道就没有王化的影响吗?
可惜洙泗的水流,不浇灌荆楚的百姓。
邪恶之事在庙堂作祟,声教的力量似被锁住。
樊山的老学者,执法以开启幽暗之境。
荡涤众多陋习,鬼魅也无法侵犯。
巍峨的鲁国灵光,宛如中天的晶莹。
风俗一旦改变美好,礼乐也必能兴起。
千载之后,功勋业绩昭示史册。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字叔明,号白石,浙江人。他的诗歌清新俊逸,尤以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著称,同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仁风》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理想的社会风尚,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对时弊的深切思考。
《仁风》是一首反映社会道德与政治理想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仁风的广泛影响,强调道德与教育的重要性。开篇便以“仁风蔼区宇”引入,展现了仁爱之风普遍存在的理想状态。而后,诗人通过对比夷陵的偏僻与王化的缺失,表达了对乡土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关心,暗示即便是偏僻之地,仍需明理之风。
在承上启下的部分,诗人进一步指出社会的陋习与邪恶之事,批判声教被掩盖的现象,展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然而,诗人并不消极,接着以樊山老文学的执法开启幽暗之境为例,强调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性,期望以此荡涤众陋习,重现社会的光明。
最后,诗人展望未来,强调风俗与礼乐的重建,预示着千年之后的辉煌历史。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热切期望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思考与批判,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仁风》中的“仁风”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夷陵”是指什么?
诗人对待现实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