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0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03:49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作者: 王安石
丹阳太守意如何,
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
收心奉道五旬余。
回寻灵药逢芝圃,
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用从人问通塞,
天教吏隐接仙居。
将要前往南徐任职,想了解丹阳太守的心意如何。
初到这里,首先拜访茅卿。
在经历了三次被贬后,我愿意安静下来,心心向道,已经五旬多了。
回想寻访灵药,偶然在芝圃遇见,
想去叩问真理之门,借助玉书。
不需要问他人来了解通达与阻塞,
天意使得官吏隐居,接纳了仙人居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宰相。他以推行新法而闻名,主张改革政治,促进经济发展。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诗作于王安石将赴南徐任职之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道教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官场经历中的感悟与思考。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王安石对道教的向往和对世俗官场的淡然态度。诗中开篇便以“丹阳太守意如何”引入,既是一种对官职的询问,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接着提到“先谒茅卿”,表明他在新任职务前的礼节和对道教文化的尊重。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余”,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他在经历了权力的起伏后,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的追求。这一过程从“事君”到“奉道”的转变,反映了王安石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与选择。
“回寻灵药逢芝圃”,象征着他对长生不老、追求真理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超脱世俗的渴望。而“欲叩真关借玉书”则揭示了他追求智慧与真理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求知的执着。
最后两句“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展现了他对世俗官场的无奈与超然,表现出一种对人际关系和权利游戏的厌倦,强调了对于道教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与文人的双重身份,既有对世俗的理智思考,也有对道教文化的深切向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总结,表达了一种对世俗权利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茅卿”指的是?
诗中“灵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