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3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32:45
探春慢
作者:汪精卫
风惜残红,雨培新绿,又是一番天气。
浅草鸣蛙,浮萍聚鸭,各有十分生意。
谁道春归了,看满眼芳菲如此。
空怜啼鴂多情,声声为春憔悴。
省识清和味好,况野色晚来,恰称新霁。
薄霭收霏,流虹散彩,玉宇天然无滓。
一点溪山月,曾照我杏花阴里。
只愿清辉湛然不令心起。
春天的气息依然在,虽然有些花瓣凋谢,但新绿的草色又在雨中滋润着。
在浅浅的草地上,青蛙叫声阵阵,浮萍上聚集着几只鸭子,各自忙碌着。
谁说春天已经离去呢?看满眼的花草芬芳依旧。
我只怜惜那啼叫的杜鹃,声声都是为了春天的忧伤。
我知道清和的春味依然美好,尤其是晚来的野色,正合适新雨后的清新。
薄雾散去,彩虹流淌,天空清澈无尘。
一轮明月照在溪山上,曾经映照过我杏花阴影里。
我只希望这清辉长存,不让我的心绪起伏不定。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年-1944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他在辛亥革命中参与了推翻清朝的斗争,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政治上,他曾多次担任要职,因其复杂的政治生涯而备受争议。汪精卫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探春慢》创作于近代,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在春天的美景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细腻,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珍惜。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探春慢》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生机与美好。诗的开头,汪精卫通过“风惜残红,雨培新绿”引入春天的气息,表明虽然有些花朵已经凋零,但春天依然在生长。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浅草鸣蛙,浮萍聚鸭”的景象,生动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繁荣。
“谁道春归了,看满眼芳菲如此”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春天的深厚情感,质疑春天是否已经离去。通过“空怜啼鴂多情,声声为春憔悴”,诗人表达了对杜鹃鸟哀怨叫声的感慨,似乎在为春天的短暂而感到惋惜。
在对春色的描绘中,诗人注意到了“清和味好”,强调了春天的美好与清新。“薄霭收霏,流虹散彩,玉宇天然无滓”展现了一幅清澈明净的天空,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意境。最后,诗人希望“清辉湛然不令心起”,表达了对宁静心境的向往,渴望在这份美好的春光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珍惜,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浅草鸣蛙”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诗中提到的“啼鴂”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麻雀
D. 喜鹊
诗人希望在清辉之下保持什么样的心情?
A. 伤感
B. 宁静
C. 快乐
D. 忧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