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09
华缨下玉除,天子宠匈奴。
虽复夷风陋,犹知汉使殊。
夜烽沈不举,秋柝寂无虞。
何必燕然刻,苍生肝脑涂。
华贵的缨带垂下于玉制的门槛,天子对匈奴的宠爱可见一斑。
即使边地风俗粗陋,仍然知道汉朝的使者与众不同。
夜晚的烽火台寂静无声,秋天的哨子也没有警报。
难道非要在燕然山上刻字,才能表达对百姓的关心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燕然刻”指的是古代对敌人打击后在燕然山上刻字以示功劳的传统,反映了古人对功名的追求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简练、直白,常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边疆不安之际,诗人通过送别二位同年好友前往北方,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心。
《送二同年使北》是一首反映作者深厚家国情怀的古诗。诗中,司马光通过对华缨、玉除的描写,突显了朝廷的奢华与匈奴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当时边疆局势的不安。接着,他提到“夷风陋”,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边地风俗的落后,但借此强调汉使的特殊身份与使命。
“夜烽沈不举,秋柝寂无虞”两句,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安然,似乎在讽刺当权者的无能与对百姓的漠视。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质疑刻字的意义,强调真正的关心应体现在对百姓的实际行动上。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不满与焦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司马光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感受到他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关心,强调治理国家不仅在于表面功绩的记录,更在于实际行动和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华缨下玉除”中的“华缨”代表什么?
A. 贫穷 B. 权贵 C. 战争
答案:B
“夜烽沈不举”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安全 B. 紧张 C. 不安
答案:A
诗中的“燕然”指代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座山 C. 一种乐器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送二同年使北》更侧重于对国家安危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但取向不同,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