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2:1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2:14:31
羊城感赋六首
作者: 黄遵宪 〔清代〕
原文展示:
慷慨争挥壮士戈,洗兵竟欲挽天河。
苦烦父老通邛笮,难禁奸民教尉佗。
袄庙火焚氛更恶,鲛人珠尽泪犹多。
纷纷和战都非策,聚铁虽坚奈错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的豪情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开头提到壮士们慷慨激昂地挥舞着武器,似乎在洗净战场,想要挽回天上的江河。对父老乡亲的苦恼与无奈,难以抵制奸诈的民众和教唆的官员。庙宇被火焚烧,烟雾弥漫,情况更为恶劣,鲛人所泪流尽的珍珠依旧多。最后,诗人感叹无论如何和战都不是良策,尽管聚集了坚硬的铁器,却也无济于事。
注释:
典故解析:
“挽天河”出自古代神话,象征重振河山的决心。“鲛人珠尽泪犹多”则暗示即使失去了珍贵的珠宝,悲伤与泪水依然存在,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清代诗人,生于1848年,卒于1905年,曾任外交官,致力于维新变法,诗风豪放,常关心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末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加剧,诗人感受到国家困境与民众苦难,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斗的渴望。
诗歌鉴赏:
《羊城感赋六首》展现了黄遵宪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不仅有对壮士豪情的歌颂,也有对父老乡亲困境的同情,隐含着对社会动荡的强烈不满。诗的开头以“慷慨争挥壮士戈”引入,构建出一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似乎在号召人们奋勇向前。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逐渐揭示出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无奈,正如“袄庙火焚氛更恶”所描绘的悲惨场景。鲛人泪尽的意象,更是深化了情感的深度,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最后的“聚铁虽坚奈错何”则是对抗争无望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无力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战斗的呼唤,更是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动乱中的艰难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时代的悲痛与诗人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慷慨争挥壮士戈”中的“慷慨”指什么?
A. 悲伤
B. 豪迈
C. 无奈
诗中提到的“鲛人”象征什么?
A. 权力
B. 美好与泪水
C. 战斗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悲伤与无奈
C. 平静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