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4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4:34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桐江的春水绿得像油一样,两岸青翠的山脉送走了客船。
明媚的风光渐渐增多,奇险的景象反而减少,
清晰的山色分明接近杭州。
久别天台的路已让我感到迷茫,眼前似乎还觉白云低垂。
诗人用笔寻求高远的境界,何不看看山水到浙西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涯,晚号随园,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桐江作》是袁枚在游历桐江时写的,表现了他对美丽自然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描绘了桐江的春水和青山,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桐江作》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袁枚对桐江及其周边山水的热爱。诗的开头“桐江春水绿如油”直接点出江水的颜色,形象而生动,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和谐。接着“两岸青山送客舟”,则描绘出两岸山水环绕,客船悠然而行的画面,给人一种放松与惬意的感觉。
“明秀渐多奇险少”,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景致的赞美,认为这样的美景渐渐增多,而奇险的景色却少之又少,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到一种安宁与舒适。而“分明山色近杭州”一句,则将诗人所见的景色与杭州著名的西湖山水作了对比,彰显了桐江的美丽。
接下来,诗人提到“久别天台路已迷”,表现了他对天台的思念与迷茫,暗示他心中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最后一句“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则是对诗人创作追求的反思,鼓励自己去探索更广阔的山水世界,展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袁枚清新洒脱的诗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探索的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描绘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的?
诗中提到的“天台”指的是?
诗人对桐江的感受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