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5:02
诗词名称: 燕台歌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古苍茫空盛衰,燕台贤客姓名谁。
君看碣石岩中草,宁似昭王拥篲时。
黄金散尽余基没,易水萧条烽火飞。
白话文翻译:
千古间的盛衰变化都是空虚的,燕台的贤士又有谁人可知?
你看看碣石山岩中的杂草,岂能比得上昭王时期的荣光?
黄金散尽,昔日的基业已经消失,易水边萧条,烽火连天。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理学和历史研究。其诗歌风格简练且富有哲理,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燕台歌》写于北宋时期,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有关,司马光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于贤士的追忆。
诗歌鉴赏:
《燕台歌》是一首充满历史沉思的诗,通过对盛衰的感慨,引发对历史人物和过去辉煌的追忆。诗的开头“万古苍茫空盛衰”,明确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无奈与失落。燕台作为贤士聚集之地,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流逝与人们的无知。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碣石岩中草”来对比历史的辉煌与现在的平淡,昭王时期的繁荣难以再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思。最后两句则表露出对昔日财富与基业的惋惜,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性,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碣石岩中草”与“昭王拥篲时”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无奈。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人生的感慨,揭示了人事无常,财富与繁荣的短暂,表达了对伟大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燕台歌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历史的盛衰
C. 个人情感
诗中提到的“昭王”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A. 唐朝
B. 周朝
C. 汉朝
“黄金散尽”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