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8:53
吴下肃公挽歌辞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念昔少年日,谬登君子堂。
重言何以称,厚德不能忘。
玉尘声容在,泉台岁月长。
凭谁寄清泪,为我洒松冈。
这首诗回忆了年轻时的往事,曾经错误地登上了君子之堂。再说什么都无法称赞他的品德,因为他那厚重的德行我永远不会忘记。即使如今他的美貌和声音依然在,然而岁月在泉台上流逝得如此漫长。又能寄托谁的清泪呢?只好为我洒在这松岗上。
“君子堂”通常是指德行高尚之士的住所,出自儒家思想。古代人认为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值得尊重与追随。诗中提到的“玉尘声容”则暗指一个人的气质与声名,象征着他的美德依然存在。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所著《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挽歌是为了悼念吴下肃公而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哀痛。肃公的德行深厚,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在此重温往昔,感慨岁月流逝,无法再见。
这首诗情感真挚,回忆与哀伤交织。开头两句通过“念昔少年日”的追忆,引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往昔的珍视。接着提到“重言何以称”,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似乎没有言辞能够真正表达出对朋友的敬仰与怀念。之后的“玉尘声容在,泉台岁月长”则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美德的永恒,尽管岁月漫长,但对友人的美好回忆依然鲜活。结尾“凭谁寄清泪,为我洒松冈”则是诗人自我安慰的表现,表达了即使无法再见,也只能将思念化作泪水,洒在这青松之上,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对德行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人际关系的珍贵与人生的短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念昔少年日”中的“昔”是什么意思?
“重言何以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玉尘”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