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8:33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看到梨花在夜月下初绽,海棠花在晨雨中半含。内苑的春光已经悄然溜过青门,御沟的水涨得可以潜通南浦。东风轻柔,细柳低垂,像金色的丝缕。远望凤阙,既不是烟也不是雾。好时代中,朝野欢声一片,九陌之上太平的箫鼓声此起彼伏。忽然,莺儿百转千回,断续啼鸣;燕子飞来飞去。近处绿水台榭映衬着秋千,斗草的游女成双成对。糖香四溢,酒冷的踏青路上。恰好暗自识得夭桃朱户。向晚时分,马儿奔驰,雕鞍闪亮,醉意中惹得花飞絮乱飞。正是轻寒轻暖,时光悠悠,半阴半晴的云层渐沉。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已到三分佳处。清明时节看汉宫点燃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的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万俟咏,字子渊,号竹山,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优美,常以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相结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
《三台·清明应制》创作于清明节期间,正值春天,诗人以清明时节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盛世太平的向往。
《三台·清明应制》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和清明节气氛的古诗,诗人在优美的意象中流露出对春光的热爱和对社会安宁的期待。诗的开头通过描写梨花、海棠等花卉在春雨和月光下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接着,诗人描绘了内苑的春光、御沟的水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转向了社会的景象,提到了“好时代朝野多欢”,暗示了当时政治的稳定与繁荣。诗中“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生动与活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踏青的场景,通过“斗草聚双双游女”,表现了人们在春日里欢聚的情景,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繁荣、人民安乐的美好愿望。诗人通过对清明节的描写,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怀念。
诗中提到的花卉有哪些?
“乍莺儿百啭断续”中,“莺儿”是指哪种鸟类?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此内容为对《三台·清明应制》的全面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