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0:16
天上河源地上流,黄金浮世等閒休。
埋愁不著重泉底,尽向人间种白头。
这首诗表达了宇宙之间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上天的河流源自何处,地面上的水又是如何流动的?在这浮华的世界里,黄金似乎显得毫无意义。那些埋藏在心中的忧愁,无法沉入深泉之底,反而都在世间显露出来,最终只能让人白头。
元好问(1190-1257),字仲明,号天池,金朝诗人,著名的词人、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文风豪放,擅长描写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
这首诗作于金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元好问在此诗中通过对比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世俗浮华的深刻感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杂著三首 其二》通过对自然与人世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开头以“天上河源”引入,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无垠与时间的流逝。接着“黄金浮世等闲休”,揭示了人世间的繁华是多么短暂与无意义,暗示着对物质的追求最终会化为泡影。而后两句“埋愁不著重泉底,尽向人间种白头”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人生的忧愁无法真正被掩埋,反而在生活中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衰老的无奈。这首诗既有对宏观自然的思考,也有对微观人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元好问独特的哲学视角与艺术才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繁华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与对世俗浮华的反思。
诗中“黄金浮世”主要指什么?
诗中“种白头”意味着什么?
“埋愁不著重泉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与唐代的杜甫《登高》相比,两首诗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但元好问的诗更强调了世俗的浮华与内心的忧愁,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境遇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