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9:53
再此前韵
大地山河属司马,云阙岧峣都洛下。
夕阳亭上已卖国,无与东门长啸者。
铜驼荆榛不成春,华林转眼为樵薪。
连墙枯骨若有声,啾啾知是清谈臣。
中原虽远江东近,典午偏安姑莫问。
苻坚百万捲淝波,犹有安石能强晋。
嗟今玉辇竟蒙尘,将相受辱甘帼巾。
求如西晋已觖望,万世遗笑无人秦。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国家动荡而感慨的历史画面。诗人提到司马家族统治下的大地与山河,指出当年辉煌的云阙已在洛阳之下。夕阳西下的亭子上,已经有人出卖了国家,东门外再没有人能长啸出声。铜驼和荆榛的地方再也不复春意,华林变成了樵夫的薪柴。连墙的枯骨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悲哀,清谈的臣子们却只能啾啾作声。尽管中原地带遥远,但江东却在近旁,典午时分的安宁不必再问。苻坚带着百万大军卷入淝水之战,但仍然有安石之才来拯救晋国。如今,玉辇竟然蒙上了尘埃,将相们受辱,甘愿以女儿身为代。诗人希望如同西晋那样有志向,却发现万世之后,只有秦朝的遗笑无人问津。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更迭、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过去辉煌的追忆。
这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诗人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将对时局的感慨与历史的回顾融为一体。在开篇提到司马家族的统治,便引出了对往昔的追溯。夕阳下的亭子象征着国家的衰亡,诗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诗中提到的“铜驼荆榛不成春”,不仅表现出江山的荒废,更暗示了人心的冷漠与无奈。连墙的枯骨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哀痛,清谈的臣子们却只能徒劳地言谈,无法改变现状。诗人在描绘苻坚百万军队卷入淝水之战时,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英雄的尊重,认为即使在动荡中,仍有才华之士能够拯救国家。
最后,诗人感叹“玉辇竟蒙尘”,象征着国家的无奈与将相的屈辱,流露出强烈的悲伤与无力感。整首诗在严肃的历史背景下,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思,留下了无尽的惆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运用“夕阳亭”、“铜驼荆榛”等意象,反映出国家的衰落与个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沉淀,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云阙岧峣”指代的是哪里?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南京
“铜驼荆榛不成春”中的“春”象征着什么?
A. 新生命
B. 繁荣
C. 和平
D. 快乐
诗人对苻坚的百万军队的态度是?
A. 赞扬
B. 批评
C. 无奈
D. 忽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著的这首《再次前韵》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表现国家命运、个人情感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