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1:15
羯奴骋兵伤滥恩,天宝之祸将自焚。
三郎宫中略不省,履霜有戒知何人。
平原蹇蹇真王臣,沈虑久识幽营氛。
泛舟从酒运奇略,一日楼橹惊云屯。
铁舆南来从猎火,河朔风靡烟尘昏。
孤城平地独与抗,勇鼓义旅争鲸吞。
西开土门掎蛇阵,南激睢守遮厓垠。
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书生信能立大事,竟掣贼肘西南奔。
事虽旷代有足感,鲁公之义世所尊。
我来吊古增永慨,苍烟草树连荒闉。
欲寻遗庙不复见,宝刻留在东方珉。
栖盖亭前野日曛,平原城下酹忠魂。
朝廷何尝容直道,志士蹈难甘捐身。
此心自视无愧已,一时知否非所论。
嗟予何者敢跂慕,屡书不厌枭鸾分。
当年纪载两鬼域,九泉奄奄随埃尘。
先生一死固不朽,雅操何翅同松筠。
故应烈日秋霜气,千古堂堂凛若神。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1:15
《平原行》
作者:王恽 〔元代〕
羯奴骋兵伤滥恩,天宝之祸将自焚。
三郎宫中略不省,履霜有戒知何人。
平原蹇蹇真王臣,沈虑久识幽营氛。
泛舟从酒运奇略,一日楼橹惊云屯。
铁舆南来从猎火,河朔风靡烟尘昏。
孤城平地独与抗,勇鼓义旅争鲸吞。
西开土门掎蛇阵,南激睢守遮厓垠。
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书生信能立大事,竟掣贼肘西南奔。
事虽旷代有足感,鲁公之义世所尊。
我来吊古增永慨,苍烟草树连荒闉。
欲寻遗庙不复见,宝刻留在东方珉。
栖盖亭前野日曛,平原城下酹忠魂。
朝廷何尝容直道,志士蹈难甘捐身。
此心自视无愧已,一时知否非所论。
嗟予何者敢跂慕,屡书不厌枭鸾分。
当年纪载两鬼域,九泉奄奄随埃尘。
先生一死固不朽,雅操何翅同松筠。
故应烈日秋霜气,千古堂堂凛若神。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忠臣义士的怀念与敬仰。开头提到羯奴(指外族侵略者)肆虐,造成了天宝之乱,国家即将自毁。接着描绘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宫廷,隐喻权力的腐败。诗人回忆起忠臣与士人的勇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
诗中提到的孤城与勇士们的抗争,彰显了人民不屈的精神。诗人发誓要与侵略者做斗争,歌颂志士的义举,表示自己虽为书生,也有立大事的信心。尽管历史悠久,但鲁公(指鲁迅)的义举依然被尊崇。诗人来到古迹,感慨万千,感受到历史的苍凉与忠魂的呼唤。
最后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尊敬与怀念,尽管时局动荡,诗人的心中自有清白与坚定,愿意追随那些高洁的志士,感慨与敬仰交织,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王恽(约1280年-1360年),元代诗人,字仲明,号白石,江西人。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尤其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历史的思考。
《平原行》创作于元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频繁遭遇外族侵扰。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反思,以及对忠义之士的崇高敬意。
《平原行》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战乱的反思和对忠诚的敬仰。诗的开篇即以“羯奴骋兵伤滥恩”点出历史的悲剧,立即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沉痛思考。诗中提到的“天宝之祸”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现实的警惕。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深沉而又激昂的爱国情怀,诗人对忠臣的怀念与对外族侵略者的愤恨,交织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描写孤城与勇士的抗争时,给予读者一种英雄气概的激励,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斗志昂扬的气势。
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诸如“铁舆”、“腥秽”等描绘出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而“苍烟草树”、“忠魂”等意象则传达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义的崇敬。这种对比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令人反思在历史洪流中,何为真正的忠诚与责任。
整首诗围绕忠义、历史反思和对未来的希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忠臣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英雄情怀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诗的历史氛围,也赋予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情感寄托。
《平原行》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王恽
C. 杜甫
“天宝之祸”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黄巢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太平天国
诗中提到的“孤城”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孤立无援的抗争
C. 兴盛的国家
王恽的《平原行》与李白的《行路难》对比
《平原行》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与对忠义的赞美,而《行路难》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奋斗。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王恽的作品更加沉郁,而李白则显得更加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