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4:48
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
作者: 黄石翁 〔元代〕
三步五步歇,六日七日晴。
岂不念我归,春色相送迎。
前宵社酒散,行将返清明。
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
丛薄山矾花,玩之有馀馨。
亦欲寄所思,归鸿已宵征。
悠悠不可极,恻恻难为情。
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归途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与对春色的留恋。诗中写到,作者走了三五步便停下,已经走了六七天,天气晴朗。难道不想念家乡吗?春天的色彩在路旁迎送着他。前一晚的聚会刚刚结束,他便准备在清明节前回去。路边的花朵开始零落,鸟儿在欢快地鸣叫。作者欣赏着丛中的山矾花,嗅着它们的余香。也想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出去,但归鸿已经在夜里起飞。内心的思念无尽无尽,难以言表。身边荒凉,谁能倾诉,独自一人,手杖轻轻拖着走。
作者介绍
黄石翁是元代的诗人,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季,诗人在归乡途中,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感慨,正值清明节前,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这首《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展现了黄石翁细腻而深沉的内心世界,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开头几句使用了“步”与“歇”的反复,描写出行走的缓慢与停顿,体现了对归途的犹豫和思考。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留恋,借助“春色相送迎”的意象,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前夜的社酒散去,意味着欢聚之后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切。
诗中的“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描绘了春日的花鸟之声,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意象,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归鸿已宵征”的意象,传达了作者的归乡愿望与思念之情,虽有归鸿飞去的惆怅,却也隐含着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既有春色的芳华,又有归乡的思念,交织出一种孤独而又温暖的情感。而“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的结尾,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面对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激发读者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美景的留恋,折射出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温暖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什么?
A. 不屑一顾
B. 深切留恋
C. 无所谓
D. 恨其短暂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黄石翁的《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黄石翁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则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