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4:01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和浙西李大夫作)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覙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小童薛阳陶在寒竹上吹奏的觱栗歌,
用干芦苇剪削而成,九个孔的声音五音俱全。
最近吹乐器的人,谁的名声可以与之媲美呢?
关璀已经去世,李衮也已年老。
李衮如今已老,谁来继承他的技艺呢?
薛氏的小乐童才十二岁。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习发声,
在口中含着乐器,气息自然流出。
润州城高高在上,霜月明亮,
吟唱着霜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静悄悄,
猿声轻微,鱼龙都在静听。
声音如同管乐器裂开,
又如刀割般清脆。
有时声音柔和,毫无骨架,
有时顿挫,带着棱角。
急促的声音圆润而不断,
轧轧声响如珠子串连。
缓慢的声音延绵而有条理,
条理分明,如笔直的描绘。
低沉的声音忽然坠落,如石头沉重,
高亢的声音忽然高升,如云朵飘浮。
明天在公堂上摆宴席,
主人命乐器来娱乐宾客。
细竹编成的乐器纷纷而出,
宫调的声音雄浑而超群。
众多的声音如同缕丝,
仿佛是军队随将军而行。
可惜你,阳陶年纪还小,
手下发声已经如此之好。
如果教给他白乐师吹奏不休,
恐怕声名会压过关璀和李衮。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作品风格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受到广泛欢迎。他的诗歌多描绘社会现实,关心民生,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写于唐代,正值音乐文化繁荣之时。诗中描绘了年轻的乐童薛阳陶的音乐才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探索,同时也蕴含了对老一辈音乐家的怀念与敬意。诗中提到的关璀和李衮,都是乐坛的标杆,借此表现薛阳陶的潜力与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童薛阳陶的吹奏技艺,展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与艺术价值。诗的开头通过对乐器的描写,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薛阳陶的技艺,既有对乐器的赞美,又有对乐声的细腻刻画。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声音意象,如“急声圆转促不断”、“缓声展引长有条”等,通过对乐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与变化。
此外,诗中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赞美,还隐含着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与鼓励。薛阳陶年仅十二岁,却已展现出超凡的音乐才华,这种对未来的期待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通过对比老一辈的音乐家,表现出对未来音乐传承的担忧,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表现力。诗人以“明旦公堂陈宴席”作为结尾,巧妙地将音乐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突显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也反映了白居易一贯的创作风格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音乐的热爱与传承,表现了对年轻音乐家的期望与对传统音乐的尊重。诗中通过对声音的细腻描绘,传达出音乐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对未来音乐发展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年轻乐童是谁?
A. 李衮
B. 关璀
C. 薛阳陶
D. 白居易
诗中描绘的乐器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A. 木材
B. 竹子
C. 铜
D. 石头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音乐的批评
B. 对音乐的热爱与传承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社会的讽刺
通过这些对比与推荐,读者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