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42
雄藩客帝,尽摧枯拉朽,目无余子。
平等自由还未得,日日侵陵胡底。
边备犹虚,寇兵伺隙,缓急将无恃。
频年征讨,九州依旧残碎。
徒自咄咄书空,毛锥安用,大戟长枪抵。
词赋纵堪悬日月,莫补时艰狂费。
倚剑长吟,凭鞍环顾,欲问天天醉。
流光难返,几乎周甲平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雄大的外藩势力对帝国的威胁,摧毁了一切,令人无法再有所依靠。平等与自由尚未实现,每天都被外敌侵犯。边防依然虚弱,敌人伺机而动,急需的防备无法依赖。经过多年的征讨,整个国家仍旧残破不堪。只能空自叹息,写作和言辞又有什么用呢?无论是毛锥还是大戟长枪,似乎都无法抵挡现实的困境。即便是词赋能够挂在日月之上,也无法补救时艰,都是浪费。倚剑长吟,环顾四周,想要询问天上,是否也醉于这流逝的光阴。流光难以回返,岁月几乎已如周甲那样平凡无奇。
作者介绍:王用宾,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政治思考,风格上带有悲壮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感受到外敌威胁与内忧外患交织的局面,隐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王用宾的《百字令 其三》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忧虑。整首诗充满了悲壮和激愤的情感,诗人以强烈的笔触描绘了外敌的侵扰与国家的残破。开篇即以“雄藩客帝”引入,暗示外敌势力的强大,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抵挡。接着,诗人通过“平等自由还未得,日日侵陵胡底”,表达了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与现实的失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边防的虚弱和敌人的伺机而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忧虑。多年的征讨并未能换来安宁,反而使国家更加破碎。由此,诗人感到无奈,认为即使是文学创作也无法改变现实,形成了对文化与政治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人以“倚剑长吟,凭鞍环顾”收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彰显了诗人在动荡历史背景下的孤独感与无力感。整体而言,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国家的危机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失望。通过描绘外敌的威胁,诗人深刻反思了文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历史的悲剧性和个人的无力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百字令 其三》的作者是?
A. 王用宾
B. 李白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平等自由还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现状的失望
C. 对战争的期待
诗中“流光难返”意指什么?
A. 时间可以回溯
B. 时间一去不复返
C. 时间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王用宾的《百字令 其三》更加集中于对外敌威胁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忧虑与对国家的关切。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关切,但视角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