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8:34
原文展示:
秋光满目,叹种花人逝,花还依旧。闻道花时同剪烛,堂上埙篪叠奏。玉树孤森,谢池梦杳,往事空回首。清吟抱膝,凄凉滋味消受。应是对景伤心,霜枝难看,懒醉东篱酒。鸿雁声凄深院寂,坐听苕苕清漏。赋岂招魂,秋尤动感,泪滴三更后。梧风竹月,小阑干外寒透。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光景满眼映入,但我叹息种花的人已去世,而花依旧如故。听说花期已到,正好剪烛,堂上乐器声声叠奏。孤独的玉树在寒风中伫立,梦中的谢池已然遥远,往事只能空自回首。清吟抱膝,凄凉的滋味难以承受。想必是因景而伤心,霜枝看起来难以忍受,懒得醉饮东篱的美酒。鸿雁的哀鸣在寂静的院子里响起,我静坐听着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写诗岂能招魂,秋天特别触动人心,泪水滴落在三更之后。梧桐的风和竹子的月光透过小阑干,传来一阵寒意。
注释:
- 满目:眼中所见的全部。
- 种花人:指种花的人,暗指已故的朋友或爱人。
- 埙篪:古代的一种乐器,埙是土制的,篪是竹制的。
- 玉树:象征孤独高洁的美好事物。
- 谢池:指谢家池塘,典出《桃花扇》,象征美好往事。
- 苕苕:形容水滴声或轻微的声音。
- 三更:夜深时分,通常指夜里11点到凌晨1点。
典故解析:
- 秋光:象征着生命的衰落和时间的流逝。
- 鸿雁:常用于表达思念之情。
- 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象征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琏,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菊花盛开之时,作者借景抒怀,表达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和对秋季景色的感悟。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幅秋日景象与人情交融的画面。开头“秋光满目”让人感受到秋天的丰富与美丽,随即转入对已逝种花人的惋惜,显示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闻道花时同剪烛”,不仅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也映衬出过往的美好与如今的孤独。“清吟抱膝,凄凉滋味消受”道出了内心的苦楚,诗人在秋日的宁静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人内心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光满目: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意味着秋天的丰盈。
- 叹种花人逝,花还依旧:感叹种花的人已逝去,但花依旧绽放。
- 闻道花时同剪烛:听说花期已至,正与人分享美好时光。
- 玉树孤森,谢池梦杳:孤独的树木,昔日的美梦已遥不可及。
- 往事空回首:过去的往事只能空自回忆。
- 清吟抱膝,凄凉滋味消受:吟唱的清韵与抱膝而坐的孤独感交织。
- 应是对景伤心:因景而生的伤感。
- 霜枝难看,懒醉东篱酒:寒霜覆盖的枝条显得难看,醉酒也无心。
- 鸿雁声凄深院寂:鸿雁的哀鸣在寂静的院落中回荡。
- 坐听苕苕清漏:静坐听着滴水的声音。
- 赋岂招魂:写诗能否招回已逝之人。
- 秋尤动感,泪滴三更后:秋天的情感尤为动人,夜深时分泪水滴落。
- 梧风竹月,小阑干外寒透:秋风竹影透过小栏杆,感受到一阵寒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光”、“玉树”等自然意象比喻人事。
- 拟人:花、枝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鸿雁声凄深院寂,坐听苕苕清漏”等句式工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反映出秋天带来的凄凉之感。
意象分析:
- 秋光:象征着生命的衰退,时间的流逝。
- 花:美好的回忆与曾经的陪伴。
- 鸿雁:思乡与思念的象征。
- 霜枝:寒冷与孤独,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种花人”代表什么?
- A. 诗人本人
- B. 已逝的朋友或爱人
- C. 花匠
- D. 诗中的自然景物
-
“秋尤动感,泪滴三更后”中“三更”指的是什么时间段?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孤独,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描写,反映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