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5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50:44
春大阅
作者: 杨冠卿 〔宋代〕
波澄青海无传箭,我公献纳纡皇眷。
修严武备选车从,天下虽安不忘战。
车如流水马如龙,甲耀日兮旌蔽空。
搀枪荧惑不敢动,独任朔方无限功。
天威震叠军声壮,会见龙庭焚老上。
燕然碣石与天齐,为公重勒千丈碑。
在波澄的青海上,没有箭矢飞过,我公献上礼物,得到皇帝的宠爱。
修整严密的武备,选择车马随行,虽然天下安宁,但不应忘记战争。
车马如流水般奔腾,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旗帜遮蔽了天空。
即使荧惑星不敢乱动,我仍然在北方的边境上功劳无量。
天子的威严震撼四方,军声雄壮,直抵龙庭。
燕然碣石与天齐,为我公重刻千丈高碑。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较少,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军事的关注,风格豪放。
《春大阅》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国家面临外敌威胁时,强化军备和备战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皇权的尊崇。
《春大阅》是一首充满豪情的军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与战争准备的深切思考。全诗通过描绘军队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开篇以“波澄青海无传箭”引入,展现了表面上的安宁与和平,但随后的“天下虽安不忘战”提醒读者必须保持警惕。
在描写军队时,诗中使用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生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军队的力量和气势。同时,“甲耀日兮旌蔽空”则通过视觉的冲击力,传达出战斗的紧迫感和严肃性。后文提到的“搀枪荧惑不敢动,独任朔方无限功”,不仅彰显了军队的威武,也暗示了诗人对边疆守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结尾处,诗人提到的“燕然碣石与天齐”为公重勒千丈碑,既是对胜利的纪念,又是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对战争的警惕,展示了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铭记。
诗中提到的“我公”指的是谁?
诗中“天下虽安不忘战”表达了什么思想?
诗中提到的“燕然碣石”象征什么?
可以将《春大阅》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均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百姓的苦难,而杨冠卿则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与国家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