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0:27:22
原文展示:
十年京口几经行,
记泊金山问水程。
浩浩夜江流月色,
萧萧风荻乱秋声。
扁舟载梦醒何处,
独雁叫霜天未明。
当境有诗常错过,
今看图画见诗情。
白话文翻译:
这十年来,我在京口往返几次,记得曾在金山停泊,询问水路的情况。浩浩荡荡的夜江在月光下流淌,萧萧的秋风吹动芦苇,发出阵阵声响。小舟载着我的梦想,不知何处才会醒来,孤雁在霜天里鸣叫,天色尚未亮。面对眼前的景象,常常会错过诗意,而如今在图画中,才感受到诗情的存在。
注释:
- 京口:指现在的南京一带,是长江的重要水域。
- 金山:指金山寺,位于南京,是个著名的历史遗址。
- 浩浩夜江:形容江水浩瀚,夜晚的江面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 萧萧风荻:风吹动芦苇,发出低沉的声音,象征着秋天的萧瑟。
- 扁舟:小船,常用来象征孤独或旅行。
- 独雁:孤独的雁,常见于诗中,象征孤独与思乡。
- 当境:面对这一境界。
典故解析:
- 金山寺:历史悠久,曾是著名的佛教胜地,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吟咏。
- 江月:古代诗词常以江水与月亮为题材,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湜(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常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长江的回忆与感慨,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溯和对自然美的领悟。诗中融合了个人的漂泊经历与自然景象,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彦冲长江月夜图》是一首描写长江夜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全诗以十年为引子,回顾了在京口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开篇的“十年京口几经行”,通过时间的叙述,暗示了诗人经历的艰辛与沧桑。
接下来的“浩浩夜江流月色”和“萧萧风荻乱秋声”,通过浩荡的江水与萧风送来的秋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人用“扁舟载梦”,展现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然而又带有一种迷茫与无奈,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思考。
最后两句“当境有诗常错过,今看图画见诗情”,则是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反思,感叹在生活的忙碌中常常错过灵感与美好,而如今通过图画再现诗情,仿佛重新回到那一刻。这种对比与反思,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增添了哲理的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京口几经行:时间跨度大,突显经历。
- 记泊金山问水程:与历史文化结合,增添了诗的厚度。
- 浩浩夜江流月色:描绘场景,展现江水的浩瀚与月光的清幽。
- 萧萧风荻乱秋声:声响描绘,营造出秋天的意境。
- 扁舟载梦醒何处:表达人生的迷茫与寻求。
- 独雁叫霜天未明:孤雁的叫声,增强了孤独感。
- 当境有诗常错过:反思自身创作的遗憾。
- 今看图画见诗情:通过图画重新发现诗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扁舟象征着诗人的梦想与追求。
- 拟人:将风与芦苇的声响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浩浩夜江”和“萧萧风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的追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月光:代表宁静、孤独与思念。
- 秋风:象征着萧瑟与变迁。
- 孤雁:象征着孤独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
- A. 月光
- B. 风声
- C. 江水
- D. 以上皆是
-
“扁舟载梦”的含义是什么?
- A. 诗人的梦想在旅途中
- B. 船只的危险
- C. 诗人的孤独感
- D. 对未来的渴望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与江湜的诗相比,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融入了历史与自然的描绘,展现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思考。李白的孤独感更为直接,而江湜则在自然景象中渗透了对时间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