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4:33
病起乌藤强自扶,三三径里晓晴初。
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
我生病起床,靠着乌藤树艰难地走,
在这条条小径上,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耀。
黄莺的鸣叫只在花梢旁边响起,
我来来往往,却看不见水渠的身影。
本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提到的“莺声”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花梢”则是自然界中春夏之交生机勃勃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兼具哲理和艺术性。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因病卧床,康复后在清晨散步于东园,感受到夏日晨光与自然生机的对比,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
杨万里的《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初夏清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病愈后漫步于东园时的感受。诗的开头以“病起”引入,直接点出诗人因病而起,带有一丝无奈和疲惫的情绪。然而,随即转入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绘,清晨的阳光洒在小径上,莺声在花梢间回荡,生机勃勃。诗人通过对清晨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从病痛中挣脱出来的轻松与愉悦,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身体不适,但大自然的美好依然能够抚慰人的心灵。
诗中“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一句,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悠然的氛围。黄莺的叫声在花梢上响起,仿佛带来了生命的气息,而诗人则在小径上行走,却只见花,不见水渠,象征着他对生命的关注和对美好景象的珍视。在这一刻,诗人似乎抛却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在病后重获生机的喜悦心情。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构成了杨万里诗歌的核心精神。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在经历病痛后的重生之际,诗人通过对初夏晨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诗中“病起乌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痛苦
B. 忧伤
C. 虚弱
D. 快乐
诗中提到的“莺声”最能代表什么?
A. 嘈杂
B. 生机
C. 悲伤
D. 孤独
诗人漫步在小径上,看到的是什么?
A. 水渠
B. 花
C. 树
D. 山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社会动荡中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两者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诗人情怀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