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7:51
晓晴过猿藤迳
作者:杨万里〔宋代〕
厌雨欣初霁,贪程敢晏眠。
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
入迳惟逢树,无人况有烟。
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初晴时的游览感受。诗人厌倦了雨天,欣喜于初次放晴,贪恋于旅途的悠闲而不愿早起。天空的双壁如同高耸的山峰迎接阳光,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山峰。走在小径上,偶尔遇见树木,周围无人,更显得宁静。藤蔓深处看不见猿猴,只有猿声在耳边回荡,增添了游子的惆怅。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宋代诗人的个性特征相符,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晓晴过猿藤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游子心情的佳作。诗人在雨后初晴的清晨,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厌雨欣初霁”开头便明确了诗人对天气的情感变化,紧接着“贪程敢晏眠”则展示了他对行旅的享受与放松,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描绘了高耸的山峰在阳光中显得格外壮丽,体现了自然的雄伟与诗人心中的豪情。接下来的“入迳惟逢树,无人况有烟”,则传达了游子在小径上所感受到的宁静,诗人似乎在寻找内心的平和,而这一切都与周遭的人烟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更是将诗人置于一种孤独的氛围中,虽看不见猿猴,却听到猿声回荡,使得游子的心情愈加惆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孤独与惆怅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厌雨欣初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天气的态度?
“排天双壁起”中的“双壁”比喻什么?
诗人听到的猿声带给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