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1:40
杜牧的《边上闻笳三首》
何处吹笳薄暮天,
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
苏武争禁十九年。
海路无尘边草新,
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
独感离乡万里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
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
只应分付客愁来。
第一首:
在哪里吹响的笳声,黄昏的天空中,
边塞的高墙上,飞鸟已没入狼烟。
游人一听这声音,头发都快变白,
苏武在那儿被禁锢了十九年。
第二首:
海路上没有尘土,边草显得新鲜,
荣枯的景象看不见绿杨的春天。
白沙在日暮时分,愁云密布,
我独自感受到离乡的万里之遥。
第三首:
胡雏在高台上吹笛,
寒雁被惊飞去,不再回来。
整日春风吹不散,
这愁绪只应分付给远行的客人。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樽前。其诗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常与李商隐并称为“李杜”。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边塞,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和对离乡游子的思念。杜牧生活在唐代末期,社会动荡,边疆战乱不断,诗中的情感反映了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忧虑和苦闷。
杜牧的《边上闻笳三首》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的艰苦与人们的忧伤。诗中通过笳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战争的迫切和游子的无奈。首联“何处吹笳薄暮天”开篇便设定了一个黄昏的场景,笳声在空中回荡,似乎在诉说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恐惧。
其中提到的“苏武争禁十九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身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被迫离乡的游子的深切同情。第二首中“白沙日暮愁云起”,诗人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反映了他对离乡游子的深切感受。最后一首通过“寒雁惊飞去不回”,更是将游子心中的愁苦推向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令人心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乡游子的愁苦及对故土的思念展开,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牧的《边上闻笳三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苏武争禁十九年”中提到的苏武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诗中提到的“胡雏”指的是?
A. 中原人
B. 边疆少数民族
C. 外国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牧的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相似之处,都是描绘边塞和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王之涣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杜牧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