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5:1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5:14:11
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
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
往来杨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
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这首诗以“春秋”的历史记载为引子,提到它有一万八千字,但我对吴国和楚国的事务并不关心。如今,佛教的衣着和儒家的言论在世间已显得稀少,而我的节操与我的弟子们也显得不同。我在扬州往来三十年,曾经见过华丽的堂前如今变成了荆棘丛生的地方。唯独我还在这里,独自坐着焚香,仍旧在追求那些残存的古典思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秋”并非只指书籍,同时也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关,而“佛衣儒谈”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稀缺。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冥宗,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歌以清丽、自然见长,常常融入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思想冲突的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时代的感悟与对古典文化的追求。
《省符上人》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文化象征的诗作。诗人以“春秋”作为开篇,引出对历史的反思,并表达了对当下世道人心的失落感。首句提到的“春秋一万八千字”,不仅是对历史记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冷漠与无奈,暗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个人的价值与历史的重量感到微不足道。
而接下来的“佛衣儒谈世已罕”,更是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逐渐衰退,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诗人通过“节行又与其徒异”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展现出其坚定的道德信念。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浮沉后,诗人发现自己曾经辉煌的“华堂”如今已经变成“荆棘地”,这不仅是对物质衰败的感慨,也象征着精神世界的荒凉。最后两句中的“独闻依旧坐焚香”则传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追求,他希望能在残缺的经典中找到遗失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沉重的历史感与深刻的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对社会变迁的无奈,情感浓烈而真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失落。它展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坚定,传递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春秋”指什么?
A. 一部历史书籍
B. 一种季节
C. 一种文化
D. 一种风俗
诗人对“吴人楚人事”的态度是?
A. 关心
B. 无所谓
C. 崇拜
D. 忘记
“华堂荆棘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失落
C. 宁静
D. 喜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梅尧臣的诗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思考,而李白则更偏重于豪情与个体的放纵,二者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
推荐书目: